得了类鼻疽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类鼻疽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类鼻疽病因

类鼻疽杆菌是一种腐物寄生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球状杆菌,需氧生长,对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抵抗力较强,见于土壤和地表水中,人接触污染的土壤或水,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吸血昆虫叮咬等感染发病,人与人之间未见相互传染。

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当时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domallei),1921年又将其改名为惠特莫尔杆菌(Whitmore’s baciilus),于1957年易属,改名为类鼻疽假单胞菌,1993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因国内广泛使用类鼻疽杆菌,所以本节仍用此简称,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μm,多单在,偶成对或丛集,不形成荚膜及芽孢,一端有三根以上鞭毛,故运动活泼,普通染色常见两极浓染,用感染脏器样品制备的压印片染色时,可见菌体周围有不着色的白圈,即所谓伪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甘油可促进生长,在4%甘油营养琼脂上培养24h,形成正圆形,中央微隆起,呈光滑型菌落,48~72h后变为粗糙型,表面出现蜂窝状皱褶,并呈同心圆状,培养物有强烈的霉臭味,本菌生化反应特性活泼,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左旋核糖及蔗糖等,产酸不产气,但不分解左旋木糖,其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别。

本菌含有两种主要抗原,一为特异性耐热多糖抗原,另一为与鼻疽杆菌相同的不耐热蛋白质共同抗原;其次还有鞭毛抗原,根据其不耐热抗原的有无,又可分为两个血清型:Ⅰ型菌具有耐热和不耐热两种抗原,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Ⅱ型菌只有耐热抗原,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非洲地区,类鼻疽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在粪便中存活27天,尿液中17天,腐败尸体中8天,在水和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自来水中也可存活28~44天,据国内广州观察该菌在约含40%水的土壤中经726天仍存活,加热56℃,10min可将其杀死,各种消毒剂常用浓度迅速杀灭本菌,但苯酚和甲酚皂溶液的杀菌效果不理想,一般选用5%的氯胺T(chloramines-T)作为常规的消毒剂。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