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包括定性,定位,判断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等两方面。
1.定性
(1)确定所见的物质是否为血:服用一些药物(铋剂,药用碳,甘草等),食物(草莓,甜菜,菠菜,西瓜,西红柿等)均可被误认为有便血或黑粪症。
(2)是否为消化道出血:鼻咽部或口腔内咽下的血也可以被误认为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或血尿也被错认为便血,在诊断前应认真检查上述部位。
2.定位
消化道出血可由胃肠道本身的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因此,首先要排除全身性疾病,然后鉴别是上消化道还是下消化道出血,鉴别方法如下:
(1)临床诊断: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粪便特点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上消化道出血:既往多有溃疡病,肝胆疾病或呕血史;出血时表现为呕血伴有上腹胀痛,恶心,反酸;大便多为柏油样便,无血块。
②下消化道出血:既往多有下腹痛,排便异常或便血史;出血时表现为便血,无呕血,伴有中下腹不适,大便多为鲜红或暗红色,大便稀,量多时可有血块。
(2)辅助检查:活动性出血时,可考虑做下述检查以鉴别。
①鼻胃管抽胃液检查:如胃液为鲜红色或咖啡样多为上消化道出血,清亮有胆汁则多为下消化道出血。
②血尿素氮浓度与肌酐浓度比值:无论出血多少,上消化道出血比值比下消化道要高,利用此生化指标可简单区分上,下消化道出血。
③急症内镜检查:急症内镜检查是指出血后48h内进行者,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多主张在出血24~48h内进 行,此法不仅能迅速的确定出血都位,明确出血原因,而且能于内镜下止血药治疗,如内镜下喷洒去甲肾上腺素,云南白药等,急症内镜检查前应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禁食。对于焦虑者,可酌用镇静剂,胃内积血影响窥视时,可将积血吸出,或改变体位以变换血液,血块位置。对于黏附的血块,可灌注冲洗以利病灶暴露,但不必去除黏附血块,以免诱发活动性出血。
④放射性核素扫描:主要适应于急症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和慢性间歇性消化道出血部位的探测,其原理是能将亚锝离子还原成锝离子,还原型锝与血红蛋白的β链牢固结合,使活动性出血时红细胞被标记,在扫描中显示出阳性结果,其优点是灵敏度高,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显像时间可持续36h,缺点是仅能检出何处有血,而不知何处出血,定性及定位的阳性率不高,但可作为选择性腹腔内动脉造影前的初筛检查,以决定首选造影的动脉,如胃十二指肠内发现有标记的红细胞,则可首选腹腔动脉造影。
⑤选择性腹腔内动脉造影:适应证: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的上消化道出血或内镜检查尚不能达到的病变部位或慢性复发性或隐匿性上消化道出血如憩室炎,血管异常,发育不良或扩张,血管瘤,动静脉瘘等,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下动脉可同时进行造影,只要出血量达到0.5ml/min就可发现出血部位,诊断的准确率可达70%~95%,其优点:特异度,敏感度高,并可用做治疗手段,如通过动脉插管灌注加压素或栓塞疗法,缺点是费用昂贵,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反指 征(如凝血机制不全)及并发症(如出血,栓塞)。
3.大量出血
是指呕血或便血,在短时间内失血量为循环血量的20%~25%,临床上即出现休克症状,需进行抢救措施。
4.防止复发
基本止血后仍应抓紧定位诊断,以防复发,有以下方法:
(1)内镜检查:活动性出血时,由于视野模糊,内镜定位诊断阳性率不高,但在出血后24~48h进行内镜检查,阳性率可达80%~90%,且可发现多病灶出血部位,另外,有些病变即可在内镜下治疗,如注射硬化剂,套扎和钳夹等。
(2)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一般主张出血停止后10~14天进行,确诊率小于50%,缺点为不能发现急性微小或浅表性病变如浅表性溃疡,糜烂性出 血性胃炎等,不能同时进行活体组织检查,优点为方便,无痛,易被患儿接受,对某些出血病因如胃黏液脱垂,食管裂孔疝等诊断价值优于内镜检查。
鉴别诊断
1.临床所见的物质是否为血 红色物质可能是吃的染色食物,如西瓜,西红柿;黑色大便可能是混有黑色药物,要仔细检查及化验除外。
2.消化道出血是否为全身出血性疾病的一种表现 应作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化验末梢血象及大便常规,确诊为全身出血性疾病后即给以内科治疗。
3.出血部位: 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为上消化道出血,可以呕血或经胃管吸出,并可自直肠排出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来源于屈氏韧带远端肠管,均由直肠排出,如为小肠出血,根据出血的量和速度,可呈柏油状或棕褐色,回肠末端和右结肠出血,多为深红色,直肠或肛门出血则是鲜红色,不与大便混合,大便与血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