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功能试验
1、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分一分钟胆红素和总胆红素两种。前者相当于结合胆红素(CB),正常不超出3.4μmol/L(0.2mg/dl),波动范围为.85~3.4μmol/L(0.05~0.2mg/dl)。总胆红素(TB)系结合和非结合胆红素之各,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正常不超出17μmol/L(1.0mg/dl)。
2、尿液中胆红素溶血性黄疸尿液不含胆红素,肝细胞性和梗阻性黄疸均呈阳性反应。
3、尿液中尿胆原急性大量溶血时,尿液中尿胆原显著增加,慢性少量溶血时,尿胆原含量变化不大。肝细胞性黄疸时,尿液尿胆原可增加;肝内胆淤时则可减少,甚至消失。肝外梗阻时尿中多无尿胆原,尤其是癌性黄疸。
4、粪中尿胆原梗阻性黄疸时可见下降,结石性梗阻常为不完全性,而癌性梗阻则可完全性。长期粪中尿胆原减少。
5、蛋白质代谢试验血清蛋白定量、蛋白电泳分析对黄疸的鉴别意义不大。血浆白蛋白下降见于严重肝实质损害,如慢性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和晚期肝癌。血浆球蛋白升高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见于活动性慢性肝病和结缔组织病等。血浆总蛋白的变化在肝细胞性黄疸时比较明显。长期肝外梗阻和胆汁性肝硬化,血浆α2和β球蛋白明显增高。
6、血胆固醇、胆固醇酯和蛋白X(LP-X)测定反映肝细胞的脂质代谢功能以及胆系的排泄功能。
7、血清胆汁酸测定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及分泌,正常人血清中含量不超过10μmol/L。肝胆疾病时,胆汁酸代谢发生紊乱。肝细胞对胆汁酸与胆红素摄取和排泄机制不同,在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如Gilbert症及溶血性黄疸时,并不存在胆汁酸潴留,故有助于黄疸鉴别。
8、血清酶学检查血甭酶活力(简称血酶)测定对黄疸的病因诊断可有一定帮助。临床上常用的血酶有两大类:①反映肝细胞损害的酶类,主要丙氨酸氨基移换酶(ALT),及门冬近酸氨基移换酶(AST),其他还有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醛缩酶(ALD)、精近酸酶(ARG)和鸟氨酸氨甲基移换酶(ChE),在肝炎时,血内含量下降,②反映胆道病变的酶类,如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亮氨酸肽酶(LAP)和5"核苷酸酶(5"-NT)等酶。黄疸酸氨肽谱(enzymogram)检查,即一次微量测定一系列酶,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如一次测定ALT、AST、OCT、ALP、GGT和5"NT6种酶。如前3种酶上升则为肝细胞性黄疸,而后3种增加的则为梗阻性黄疸。但血酶检查无助于鉴别肝内胆瘀和肝外梗阻性黄疸(参阅“病毒性肝炎”)。
9、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维生素K在肝细胞内能促使凝血酶原形成。肝细胞性黄疸时,凝血酶原的形成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维生素K系脂溶性,在肠内经胆盐作用始成为水溶性而被吸收,因此,梗阻性黄疸时凝血酶原时间也可延长。
10、染料排泄功能试验靛青绿(ICG)排泄试验ICG入血流后,迅速与白蛋白结合而被肝细胞摄取,在肝内经代谢后直接由胆道排入肠道,故能正确反映肝细胞排泄功能。正常人按0.5mg/kg体重的ICG量作静脉注射,15分钟后静脉内滞留量为0~10%。
(二)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慢性活动性肝炎时IgG明显增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显著上升。肝外梗阻时,免疫球蛋白则为正常。
2、甲胎蛋白(AFP)正常成人血中AFP含量极微(<20ng/ml)。
3、自身抗体测定免疫荧光试验测定黄疸病例线粒体抗体的阳性率不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约为95%,慢性活动性肝炎为30%,而长期肝外梗阻者偶呈阳性。(<5%)。
4、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如抗HAV-IgM阳性,提示有甲型肝炎病毒感染;HBsAg和抗HBc-IgM阳性,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有所帮助;ALT异常伴抗HCV阳性,宜考虑丙型肝炎;抗HEV-IgM阳性,则提示有戊型肝炎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