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非依赖性物质伴发依赖症状 常见症状 手机依赖症 烦躁不安 多疑 被害妄想 情感依赖 网络依赖 猜疑 乏力 反应迟钝 网络综合症

1、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依赖 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因其具有耐药性与依赖性(精神依赖、躯体依赖)已列入国际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因为其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并广泛应用的药物,为合法处方用药,品种又多,所以形成依赖的潜在危险更大。其中对巴比妥类和甲喹酮(安眠酮)、格鲁米特(导眠能)、水合氯醛等所形成的依赖最为常见。巴比妥类使用迄今已70多年,自20世纪20年代即有其依赖性的报道。现认为中、短时作用的巴比妥类易形成依赖,并具有快速耐受性,其耐受性与依赖性平行发生。如戊巴比妥和司可巴比妥(速可眠)、最高日量分别达400mg或600mg,使用6~8周即可形成依赖。

服用巴比妥类药物后可解除紧张、获得欣快感,以致产生强烈的渴求欲望,甚至到非服药不可的程度,其精神依赖较吗啡、可卡因、苯丙胺类弱。由于耐药性的增高,剂量加大,如大剂量长期反复使用就会产生躯体依赖。其耐药性虽有增高,但不像海洛因,海洛因反复使用后可耐受初次剂量的1000倍。巴比妥类药物戒药后耐药性也迅速消失。文献报道,司可巴比妥日量在400mg以下不导致躯体依赖,一般依赖剂量为治疗量的4~50倍(相当于0.4~5g/d)。沈渔?(1980)报道巴比妥类及其他镇静安眠药依赖的剂量一般为治疗量的5~20倍。1例司可巴比妥依赖的患者,司可巴比妥2.0g/d,甚至达到4.0g/d,曾出现急性中毒。患者一般分几次口服,甚至细嚼慢咽,以享受其愉快感。

非巴比妥安眠药中,格鲁米特、甲喹酮、水合氯醛、氯美扎酮(芬那露)均可导致依赖性,其中甲喹酮的依赖倾向最高,故已有许多国家早已停止生产并禁止进口。

这类药物进入机体很快被吸收,分布于全身的各种组织,进入脑组织的快慢,取决于脂溶性的高低。司可巴比妥脂溶性较高,显效时间较快。巴比妥类在肝内经肝细胞微粒体中药物代谢酶的作用,使药物氧化而失效,氧化物可以呈游离状态或与硫酸结合由尿中排出。依赖性和耐药性的发展不如阿片类完全。耐药性的形成部分是由于药物的加速分解,部分是由于中枢神经细胞适应性的改变。其躯体依赖是在对中枢神经系统长期的中等程度的抑制形成的。

长期反复服用此类药物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慢性中毒症状,并可涉及机体各个系统。

(1)精神症状:典型的急性精神症状是意识障碍和轻躁狂状态。表现为烦躁不安、无目的乱走、言语兴奋、欣快但易疲劳,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另外还可有反应迟钝、共济失调、注意或记忆受损。

①急性中毒:长期服镇静安眠药依赖的患者,在周期性大量服药阶段可出现急性精神症状。最典型的是意识障碍和轻躁狂状态。意识障碍可仅表现为躁动不安、无目的乱走,也可表现为复杂的意识朦胧状态,历时一般短暂,数小时至数天。轻躁狂兴奋是较特征性症状,临床上与躁郁症的躁狂状态不易鉴别。不同之处,在于药物性轻躁狂患者易疲劳、言语兴奋、欣快、但无音联意联,可伴有部分遗忘并且是一过性的。所伴有的神经体征:如震颤、口齿不清、步态不稳等有鉴别意义。病程持续数天至数周。如果病人伴有明显的智能障碍,外观可与麻痹性痴呆十分相似。

②慢性中毒:长期大量服用者均可出现人格改变和明显的智能障碍。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丧失进取心及对家庭和社会失去责任感。找药成为生活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偷药、骗药、或置家人生活于不顾大量买药。患者一般极力隐瞒自己的服药史,否认依赖或虽承认依赖但对服药数量、病程经过撒谎,直至戒断症状出现,无法忍受时才向家人或医生苦苦求药。也有的患者千方百计将药物带入病房或利用会客让家人送药。因此这类患者住院时应仔细检查,住院后应注意杜绝药物来源的各种途径。例如,不让患者有接触药物的机会,会客及购买药品时也应杜绝来源,此点应经常注意。如戒药过程中,患者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应注意检查是否偷服了药。

(2)躯体及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病人消瘦、无力;食欲下降,胃肠功能不良;皮肤无光泽,面色灰暗。多汗,一紧张则大汗淋漓。皮肤划痕反应阳性。性功能明显低下或消失。常伴有药物中毒性肝炎。

(3)戒断综合征:一般于停药后1~3天出现,依赖的剂量越大,药物的镇静作用越强,戒断症状越重。表现为周身不适、心慌、流泪、直立性低血压、可有癫痫发作,少数病人可有幻觉、妄想、兴奋、冲动、言语杂乱、猜疑等类似重性精神病的症状,可历时1~2周。文献报道,服司可巴比妥(速可眠)0.4g/d,停药后症状较轻,而0.8g/d则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衰弱、震颤、焦虑等较重的不适感,其中约有75%的患者出现抽搐,6%患者出现谵妄。一般于2~3周恢复。常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主神经症状:轻者全身难受,不适,心慌,流泪,眩晕。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临床上易与一般神经症相误诊。

②癫痫大发作:常在停药后2~4天出现,临床上与癫痫不易鉴别,发作后完全遗忘。1例司可巴比妥(速可眠)依赖的患者多次戒药后癫痫大发作,住院后在缓慢减药过程中,又出现癫痫大发作,脑电图可见各导联有阵发性高波幅慢波。服用抗癫痫药发作控制,1周后复查脑电图已恢复正常。戒断时脑电图的基本节律为慢波、阵发性慢波、高波幅慢波、有时有棘慢波综合,光刺激可有光痉挛反应,在减药过程中可有腹肌甚至全身肌肉抽搐等症状。

③幻觉、类精神分裂症症状及意识障碍:幻觉以幻视为主,形象生动,如看见活动的动物,鲜花开放的公园、集合的人群等,周围的人也时隐时现。剂量大的患者停药甚至减药可出现兴奋、冲动、言语零乱、多疑等类似重性精神病的症状或谵妄状态。一般症状于停药5~8天出现,历时3~7天或2周。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遗忘。临床上需与精神分裂症或酒精中毒性的震颤谵妄相鉴别。此期经过后有持续数周或数月的情绪不稳,易再次服药。

2、抗焦虑药依赖 临床上应用抗焦虑药以来,有依赖性的抗焦虑药,如:氯氮(利眠宁)、安定、艾司唑仑、硝西泮(硝基安定),生临床上应用很广泛,且作用较明显,但同时有些人可体验到快感,因而很容易形成依赖。最早发现依赖的药物是甲丙氨酯(眠尔通),20世纪60年代初、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s)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使用范围及总用量上均有取代巴比妥类、非巴比妥类以及其他类别的抗焦虑药物的趋向。对抗焦虑药如氯氮、安宁、舒宁、安定、艾司唑仑、硝西泮等有依赖性的病例相继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根据All gulander(1978)对55例催眠药、抗焦虑药依赖患者的报道,苯二氮卓类依赖的剂量至少是治疗量的5倍。Marks J.(1978)濑(1980)报道苯二氮卓类服用最高日量的1.5~4倍经过数月即可形成依赖。最近国内外均有报道使用常用量也可形成依赖。如北医大精研所收治1例服用硝西泮每晚10mg持续10年的患者,停药当晚出现腓肠肌痉挛。据估计,长期连续用药者中45%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1)慢性中毒症状:连续用药后一般躯体消瘦、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皮肤无光泽、腹泻、恶心呕吐、性功能低下以及失眠、焦躁不安、反应减慢、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情绪低落等症状。智能障碍不明显但有一定程度的人格改变。轻者意志薄弱易激惹,重者与巴比妥类药物所致的人格改变相同。神经系统体征有:肌张力低、腱反射低或消失,步态不稳等。严重的可有癫痫发作、谵妄。

(2)戒断综合征:停药后常有焦虑、失眠、出汗、震颤、厌食等症状。对抗焦虑药依赖的病人往往白天少服1次即感难受,精神萎靡或兴奋。明显的精神症状多出现于停药的1~3天之后,呈现焦虑、彻夜不眠、易激惹、欣快、兴奋、震颤、肌肉抽搐、头痛、胃肠功能失调与厌食、人格解体、感知过敏、幻觉妄想、癫痫,也有呈现谵妄状态。一般经过2~4周消失。临床表现与巴比妥类药物戒断症状相似,但严重的戒断症状较少。不同的苯二氮卓类产生的躯体依赖时间及其严重程度不同,如易于自体内排出的劳拉西泮(氯羟安定,lorazepam)和阿普唑仑(三唑安定,triazolam)等产生躯体依赖所需时间短,而排出较慢的安定,氟西泮(氟安定)等所需时间较长,产生依赖的频率及强度也与排出体外的快慢有关。

北医大精研所一例甲丙氨酯依赖的患者,第1次停药时当即出现癫痫大发作,第2次停药数天后,出现言语零乱、兴奋、冲动等,历时1周,事后完全遗忘。

3、其他镇痛药依赖 自从吗啡问世以来,临床医师在运用吗啡强镇痛作用的同时,始终为其依赖性所困扰。100多年来在临床上先后应用的哌替啶(pethidine)美沙酮、喷他佐辛(镇痛新,pentazocine)、芬太尼(fentanyl)等,其镇痛作用与依赖性均不能明显分开。其中镇痛新的镇痛效果可达到吗啡的1/3~1/5,如果反复使用可导致依赖的报道已有许多,它不仅有精神依赖也有躯体依赖,其戒断症状为出汗、震颤、恶寒、肌痉挛、恶心、呕吐等,但程度比吗啡弱得多。

盐酸二氢埃托啡(dihydroetorphine hydrochloride,DHE)是政府批准生产的第1个我国研究成功的麻醉性镇痛药,作为镇痛药已在临床上应用了10多年之久。近年来曾作为治疗阿片类依赖的药物。但形成依赖的报道迅速增加。其戒断症状与海洛因和吗啡相似,有流涕泪、打哈欠、心神不安、周身不适、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等,有的症状严重与海洛因戒断症状相似,放在戒毒医疗中已停用。

另外,国内在用药调查中,还发现滥用解热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或其他水杨酸盐制剂等而导致依赖的,应引起重视。

4、苯丙胺类药物依赖 苯丙胺类药物具有典型的精神兴奋作用。苯丙胺(amphetamine)在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和脑炎后帕金森症。文献记载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些国家的士兵为了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的精力大量服用此药。目前也仍在某些国家中滥用,并发展成严重社会问题。我国目前仍为临床应用的药物之一,用量较小,服药时间短,依赖者尚少见。由于它可提高精神兴奋性、解除疲劳,因此有些人为保持旺盛的精神而长期服用,从而形成依赖或苯丙胺精神病,大量使用可引起昏迷甚至死亡。

苯丙胺可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减少嗜睡及疲劳感,使病人机警、欣快。有中枢及周围拟交感神经的作用,能抑制突触部位对多巴胺的回收,使触突部位游离的多巴胺含量增高。小量如5~10mg口服可解除疲劳,提高精神兴奋性。一般作用可维持约4h,继之出现疲劳嗜睡等。如每天小量服用很快产生耐药性,通常苯丙胺治疗剂量为10~15mg/d产生耐受性的有些病人每天用量可大于1g。苯丙胺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躯体依赖性,依赖程度随用药的频繁而增强,用量加大又是增强其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苯丙胺的有效剂量与致死量相差很大,因此严重急性中毒少见,急性中毒时可有血压上升、出汗或恶心、呕吐等。大量使用可引起精神错乱、幻觉。严重者引起循环衰竭,昏迷甚至死亡。

(1)慢性中毒症状:长期服用引起慢性中毒。可有颜面红、瞳孔扩大、心率快、血压上升、眩晕、失眠、言语增多、紧张不安、腱反射增强。少食、少睡,精神活动无目的性。另外还可出现幻觉、妄想、焦虑、惊恐发作及性欲增强等精神定状。可出现类似偏执性精神病的症状或躯体衰竭。并可在幻觉、妄想支配下出现自杀或杀人等暴力行为。

(2)戒断症状:停药后出现全身倦怠感,情绪变化,继续停药则出现十分严重的戒断症状。病人有十分强烈的痛苦体验,焦虑、恐怖的噩梦,出现自杀者不少见。还可出现定向障碍甚至意识障碍;头痛、出汗、忽冷忽热感;剧烈的肌肉挛缩感,特征性胃肠道痉挛,使病人不能进食,加剧了病人的营养不良。戒断症状有夜间加重及引起谵妄的趋向。

苯丙胺戒断症状中,以抑郁最常见,可在停药后48~72h达到高峰,多在1~2周内消失,也有迁延者。

(3)苯丙胺精神病:通常用甲基苯丙胺(methylamphetamine)30~100mg/d,3个月以内即可出现。一般应用苯丙胺类药物几个月可引起精神病,有诱因的病人即是使用治疗量也能引起。主要症状为意识清晰状态下,出现幻觉(以幻视多见)、感觉过敏、牵连观念、被害妄想。妄想内容虽零乱但与现实有联系。临床上与精神分裂症偏执型十分相似,但患者情感生动以及幻视多见,活动增加,是与精神分裂症相区别的要点之一。停药一段后,有时再用药又可诱发妄想。

根据国外的临床研究,目前认为苯丙胺精神病是指正在服药过程中产生,以妄想状态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而言。停药时出现戒断症状,则以抑郁多见。

测定尿中苯丙胺有助于诊断,一般在用药2天以内尿中可以测出。近年来青少年中甲基苯丙胺(俗名冰毒)已被广泛滥用。

5、可卡因类依赖 可卡因(cocaine)是一种中枢兴奋剂和欣快剂。1862年成为局麻药以后,形成依赖已遍及世界。常用方法有皮下注射及鼻吸2种,口服后在消化道被分解,效果明显减弱。可卡因对中枢及末梢神经的作用相同,主要抑制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的回收,干扰儿茶酚胺被单胺氧化酶的分解,产生强烈的中枢兴奋作用。

可卡因的药物效应与苯丙胺相似,其依赖的临床表现与苯丙胺依赖也十分相似。对人来说,可以认为是最强的精神依赖药物之一,在反复使用中止后,与吗啡类和巴比妥类相比未发现明显的躯体戒断症状。可卡因1次适量用药引起兴奋、欣快、脸红、脉快。但欣快感消失后出现情绪低沉、恐惧、疲劳无力感,为了避免这种不快感与追求快感,使病人反复地渴求用药即形成精神依赖。1次大量用药或小量短时间反复用药均可导致精神症状:情感以欣快为主,话多,可有短时间的幻视、幻触或幻听,以及身体失重感,情绪不稳,敏感多疑,可有被害及嫉妒妄想,类似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严重病例可见谵妄状态和大量幻觉:病人听到骂他、看见大量小动物、野兽等,幻触是可卡因依赖的特征性症状,病人感到皮肤痒,针刺感、有小动物在身上爬(又称Magnan征),这种幻觉强烈难忍,以致病人不惜用刀把皮肤切开,想取走幻觉中的小动物。在此背景下可有冲动、伤人和自杀企图。患者可有瞳孔扩大(与吗啡及酒精依赖不同)、口干、耳鸣等。病人一般意识清晰,自知力缺如。精神症状一般于停药数天后消失,妄想则可在持续数周后消失。

闪回现象(flash back):可卡因依赖患者一旦停药可有短暂的不安,乏力及情绪低落等症状,但度过这一时期可恢复到接近正常。然而用药中止1个月以上,尽管体内并无此药存在,有时却突然出现用药时的类似症状,这种现象叫做闪回现象。以可卡因为代表的兴奋剂、致幻剂以及有机溶剂滥用多出现这种现象。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饮酒或环境变化导致的心理应激变化也容易诱发闪回现象。

可卡因依赖患者为了避免不快感,不仅渴求对可卡因的反复使用,还常并用安定类和海洛因,导致多种药物滥用和依赖。

患者用注射方式滥用时,局部发生溃疡。吸入时发生鼻中隔穿孔。患者往往死于衰竭和呼吸麻痹。有报道(Grinspoon,1975)躯体依赖者每天可服500mg之多,急性致死量估计在1.2g左右。

6、大麻类依赖 印度大麻(marijuana)是仅次于阿片的古老致依赖的药物,其中枢作用有效成分为四氢大麻酚,由于世界上广泛滥用,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危害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关心的社会问题。低剂量长期使用突然停药后,戒断症状通常较轻。精神依赖也是中等程度。大量研究已证实动物和人对大麻能产生耐药性,少数研究表明不产生,习用以后,较小剂量仍能获得效应。给药的量及次数的多少对耐药性的发展是个重要因素。用药方法有口服、吸取及咀嚼,吸入比口服作用大3倍。吸入7mg即可使之欣快,14~20mg可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

吸入大麻后自身感到心情特别愉快,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心。对周围的感知形象特别鲜明。可出现错觉及时间和空间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事物的线条、形状和色彩发生变化;声音感知为音乐;时间空间感觉异常:空间变得宽广,时间过得极慢,手足变得非常轻,身体飘浮感等。并可出现色情兴奋,伴有性欲亢进欢乐的兴奋可转变为恐惧,还有人格解体及非真实感。第2阶段出现抑郁、不安、头痛、心悸、共济失调,最后以睡眠告终。

大麻慢性中毒进展较慢,停服后可较快地恢复,但长期持续大量使用亦可引起躯体和精神变化,有的在中止使用后还可长期残余躯体和精神变化:易激惹、好冲动,工作能力降低,意向活动减退,精神活动迟钝,且耐受量降低。重者出现谵妄状态,幻觉、妄想。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口齿不清和痴呆状态,表面与麻痹性痴呆相似。有报道重症者的侧脑室、第三脑室比正常人有显著扩大,这些变化特别是年轻人多见。

长时间大量服用大麻者,可有“闪回现象”。即不用大麻时也可出现吸食大麻时的心理体验。可能与饮酒或对药物作用体验的想象有关。少数人可发生大麻性精神病,并可在严重的被害妄想支配下,发生攻击、破坏、自伤和伤人行为。大麻也有与可卡因相似的。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