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肿瘤性息肉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肿瘤性息肉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肿瘤性息肉症状 常见症状 腹部不适 点状出血 排便频率异常 不典型增生 稀便 消瘦 脓性分泌物

腺瘤是大肠粘膜上皮组织向肠腔的突出物,外观略呈红色,东藉此可与呈灰白色的增生性息肉鉴别,但即使是有经验的内镜医生确诊亦不超过70%,对于直径在0.5cm以下的腺瘤或>0.5cm以上的增生性息肉,极易发生误诊。

多数腺瘤为管状腺瘤,其确切发生率各个统计报告不一,因为有的统计系根据临床资料,有的则根据体验,并且与患者年龄,性别,检查是否仔细,彻底,诊断标准是否统一,以及命名上是否统一等也有关系,管状腺瘤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有蒂多见,占85%,大小由数毫米10cm不等,以1~2cm直径大小的腺瘤多见,无症状人群普查 发现的腺瘤往往较临床患者小,其中直径<5mm的腺瘤称为微小腺瘤,主要为管状腺瘤,但也可出现中度甚至重度不典型增生,偶见有浸润癌,值得重视。

腺瘤形态多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病,明显充血,发红,部分有点状出血斑,形成虎斑样结构,有继发感染时,表面附有粘液脓性分泌物,5%~10%的管状腺瘤在蒂部周围邻近粘膜,甚至在腺瘤顶对侧肠粘膜可出现白斑,白斑呈圆点状,约几毫米大小,成簇小片分布,性质不完全明确,组织学上主要是炎症变化。

绒毛状腺瘤较少见,好发于50岁以上成人,多见于左半结肠,其中直肠约占82%,乙状结肠约占13%,右半结肠极少见,大部分为无蒂和亚蒂,有蒂仅占17%,形态不规则,无蒂者呈花坛状或菜花样,亚蒂呈绒球,有蒂者类似于成串葡萄,表面不光滑,有无数细绒毛状突起,往往附有大量粘液,质地较脆,常伴糜烂出血,一般直径大于2cm,较管状腺瘤大,并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大。

混合性腺瘤,只是一个组织学术语,大部分系管状腺瘤的长大,腺上皮细胞出现绒毛状生长,而形成混合型,因此类似于管状腺瘤,以有蒂,亚蒂多见,可见表面不光滑,可有纵深裂沟,呈分叶状,伴许多绒毛状突起。

由于腺瘤大体形态并无特征性变化,故目前内镜诊断和对腺瘤分型仍有一定的误差,Thompason等将内镜切除的息肉用1%台盼蓝染色,结合解剖显微镜检查可精确描述腺瘤的大体形态特征,他们发现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的分叶构造和显著不同,根据粘膜表面沟回的异型程度和裂隙或溃疡情况尚可预测不典型增生程度和浸润癌的存在。

家族性多发性腺瘤病的主要症状是大便带血和粘液,便次增多,稀便,此外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以及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癌变者常发生肠梗阻,也有无症状者,家族性腺瘤病的突出特征为大肠的多发性腺瘤,数目以超过100枚为标准,Bussoy统计为104至5000个以上不等,平均约1000枚,腺瘤分布以左半结肠,尤以乙状结肠,直肠最多,山田按腺瘤分布的疏密程度,将腺瘤病分为密生型与非密生型,前者指腺瘤密集生长,其间几乎正常粘膜,后者指腺瘤间留有正常粘膜者,一般来说,腺瘤总数多于1000枚者多为密生型,少于1000者为非密生型,在X线下呈现为全大肠内广泛分布近乎一致的圆形充盈缺损,直径0.3~0.5cm,轮廓光滑,在息肉密集的部位,气钡双重造影极似玉米样排列,但用传统的钡剂灌肠则容易被钡剂淹没而漏诊。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