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外科 骨外科
治疗方式:支持性治疗 康复治疗 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20天
治愈率:85%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肱骨外科颈骨折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肱骨外科颈接近盂肱关节,骨折又多发生在中老年,特别是老年患者,极易因此引起冻结肩,因此仔细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法,保持肩关节一定的活动度,是治疗所必须考虑的。对①裂纹骨折: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当疼痛减轻后尽早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②外展型骨折: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无需复位,以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并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无嵌插的骨折应行手法整复,随后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3~4周;③内收型骨折:有移位者皆应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及切开两种,并给以适当的外固定或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肿内麻醉下进行。患者平卧,以内收型为例。一助手用布带绕过患者腋下向上牵拉肩部,另一助手握患肢肘部并保持中立位,肘关节屈曲90°,沿肱骨纵轴方向牵引。当两助手将骨折两断端拉开后,术者两拇指按住骨折部位向内推,其余四指抱住骨折远端向外牵拉,同时外展上臂。向外成角矫正后,再徐徐前屈肩关节过头部,术者用力向后挤压骨折部位以矫正向前成角,一般骨折即可复位。若畸形较大,此法仍不能复位时,可改用以下手法进行复位: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两拇指置于骨折远段后侧,其余四指环抱肩前侧相当于骨折成角部位,在牵引下持握前臂的助手将上臂逐渐前屈上举过顶,此时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远端向前推顶,其余四指由前向后扣挤按压成角部位,如有骨擦感时表示骨折断端相互抵触,成角畸形已矫正,骨折已复位。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适当的外固定。常用者有:
(1)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
(2)石膏绷带固定:患肢取屈肘位,用石膏绷带条环绕肩、肘固定;或者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举位2~3周。以后改为其他固定,此法只适应骨折向前成角难矫正者。
(3)外展支架(飞机架) 固定:如骨折断端不稳定,复位后不易维持对位时,可用外展支架固定,并沿肱骨纵轴加用皮肤牵引以控制骨折近端向外成角畸形。此法现已少用。
无论用哪种方法固定,皆需早期开始功能活动,一般4周左右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1)适应证:多数肱骨外科颈骨折可用非手术疗法。以下几种情况考虑手术:
①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复位后不稳定;手法整复外固定失败者。
②50岁以下病人合并肱骨头粉碎骨折。
③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
④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肱二头肌长头嵌入)。
⑤治疗较晚,已不能复位的青枝骨折。
(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取肩前外侧切口,在三角肌前缘分开部分肌纤维,并在离肩峰止点1cm处横断三角肌,显露骨折处,认清肱二头肌长头腱及两骨折端,撬拨断端复位,以克氏针交叉固定,缝合肌肉及皮肤。术后当天可起床,臂部固定2~4天后,三角巾悬吊患肢3周,去克氏针,逐渐练习活动。
预后
预后一般良好,肩关节大部分功能可恢复。老年粉碎型、有肱骨头缺血、坏死及严重移位而又复位不佳者,则预后欠佳。
肱骨外科颈骨折中医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主张解剖对位,手法复位和固定相结合。对无移位的裂纹骨折或嵌插骨折,仅用三角巾悬吊患肢1~2周即可开始活动。有移位的根据骨折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复位手法
(一)外展型骨折:首先嘱病人坐位或卧位均可,必要时可以给局部麻醉。一助手首先做纵轴牵引,外展、顺势牵引,另一助手作对抗牵引,待重叠移位完全纠正后,术者两拇指抵住骨折近端外侧,其余四指环抱骨折远端之内侧,即将骨折远端向外牵拉,此时助手将病人肘部内收即可。
(二)内收型骨折:同样嘱其坐位或卧位均可,必要时给以局麻。
1.外展过顶法:首先让两助手作对抗顺势牵引,前臂置于中立位,待重叠移位纠正后,术者两拇指压住骨折部向内推,其余各指使骨折远端外展,助手牵引下将上臂外展,使之复位。如有向前成角畸形,术者双手拇指置于骨折部的前侧向后按压,其余各指环抱于骨折远端向侧略向前移,助手在牵引下徐徐向上抬举上臂,以矫正向前成角畸形。如向前成角畸形过大,助手还可继续将上臂上举过头顶,此时术者立于患者前外侧,用两拇指压住骨折远端,其余各指由前侧按住成角突出处,如有骨擦感,断端相互抵触,则表示成角畸形矫正。
2.过度外展复位法:患者平卧,患肢外展,术者坐于患者外上方的凳子上,双手持握患肢前臂及腕部,将患肢稍向前屈。并利用一足踩于患肩前上方作为支点,牵引外展的患肢,以矫正重叠移位。然后逐步加大外展角度,以矫正向外成角畸形及向前成角畸形,但不要操之过急,以免损伤腋部神经、血管。
(三)合并关节脱位:
1.先整复骨折,再整复脱位。患者平卧,患肢外展,顺势拔伸牵引10~20分钟,术者两拇指自腋窝将肱骨头前下缘向上、向后、向外推顶,其余各指按住近肩峰处以作支点,使肱骨头纳入肩关节盂而复位。如果骨折端仍有侧方或成角移位,可作捺正手法矫正之。
2.先整复脱位,再整复骨折。方法与上方法基本相同,先将肱骨头推入关节盂内,再按内收或外展骨折而给以复位。
二、固定方法:可采用上臂超肩关节夹板固定,用柳木板或杉树皮制成夹板四块。长夹板三块,下达肘部,上端超过肩部,柳木板可在上端钻小孔,系以布带结,杉树皮夹板则不宜钻孔,但应超过肩部3~4cm,以便作超肩关节固定。短夹板一块,由腋窝下达肱骨内上髁以上,夹板的一端用棉花包裹,呈蘑菇头状,做成蘑菇头状大头垫夹板。固定时,在维持牵引下,术者捏住骨折部保持复位后位置,并将棉垫3~4个,放于骨折部的周围,三块长夹板分别放在上臂前、后、外侧,短夹板放在内侧。内收型骨折,内侧夹板大头垫应放在肱骨内上髁的上部;外展型骨折,大头垫应顶住腋窝部。有向前成角者,在前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处放一平垫;内收型骨折者,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成角突出处放一平垫、外展型骨折者,则在外侧夹板下相当于肱骨大结节处放一平垫。对于合并肩关节脱位者,夹板和固定垫的放置位置应与内收型的相同。先用三条横带在骨折部下方将夹板捆紧,然后用长布条超过三块超关节夹板顶端的布带环;作环状结扎,再用长布带绕至对侧腋下,用棉垫垫好后打结,以免压破腋下的皮肤。夹板固定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和手指情况,及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并要抬高患肢,夹板固定时间须4~5周后拆除夹板。
三、药物治疗:初期患肢肿胀、疼痛较重,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内服可选用和营止痛汤。若瘀肿较甚者可加用三七、茅根等。外敷消瘀止痛药膏。中期瘀肿呈消而未尽,骨尚未连接,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损,内服可选用生血补髓汤,或服伤二方。外敷接骨膏或接骨续筋药膏。后期不必内服中药,以练功活动为主,可用中药外熏,按摩以利肩关节功能的康复。
中医偏方
1.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药】
1.1主方和营止痛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续断,赤芍,当归尾,乌药,苏木,陈皮,桃仁,川芎,乳香,没药,木通,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1.2外用方双柏散(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侧柏叶,黄柏,大黄,薄荷,泽兰。共研细末,以水、蜜糖煮热,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
1.3中成药云南白药,口服,每次0.5克,每日3次。
2.中期
【治法】 接骨续损。
【方药】
主方生血补髓汤(《钱秀昌《伤科补要》)
处方:生地黄,白芍,黄芪,杜仲,五加皮,当归,续断,牛膝,川芎,红花。水煎服,每日1剂。
3.后期
【治法】 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
【方药】
3.1主方补肾壮筋汤(《钱秀昌《伤科补要》)加减
处方:熟地黄,当归,续断,山茱萸,茯苓,杜仲,白芍,黄芪,自然铜,土鳖虫。水煎服,每日1剂。
3.2外用方骨科外洗二方(广东中医学院《外伤科学》)
处方:桂枝,威灵仙,防风,五加皮,细辛,荆芥,没药。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剂。解除夹板外固定后使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