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营养性贫血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营养性贫血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营养性贫血治疗
治疗概述

就诊科室:内科 血液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6个月

治愈率:60--80%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营养性贫血西医治疗

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二、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富马酸铁(富血酸)。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2、注射铁剂:

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

3、辅助治疗: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一、一般治疗

改善饮食如系母乳喂养儿,应改善乳母的膳食营养,婴儿还须添加辅食,按时断奶,纠正偏食习惯。积极予防和治疗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二、药物治疗

主要应用维生素B12100μg/次每周肌注2次,连续2-4周,直至网织红细胞正常、已能配合添加辅食为止。

对叶酸缺乏者。口服叶酸5mg每日3次,连用2周后,可改每日1次。维生素C能促进叶酸的利用,可同时口服,以提高疗效。

目前主张维生素B12和叶酸联合应用,再加服维生素C,可提高疗效。应用维生素B12和/或叶酸合治疗3-4天后,一般精神神经症状好转,网织细胞开始增加,6-7天达高峰(15-16%),2周后降至正常,2-6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骨髓巨幼红细胞可于维生素B12治疗3-72小时后。叶酸治疗24-48小时后,转为正常。但巨幼粒和分叶过多的巨核细胞可能存在数天。神经系统恢复较慢,少量患者需经数月后才能完全有的消失。

三、对症治疗

发生震颤者应给少量镇静剂。如震颤影响呼吸者应给氧气吸入。

儿童营养性贫血的治疗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贫血症状,如经诊断确定,则应给予补充口服铁剂,其中又以乳酸亚铁为主的成份最好,且必须要连续服用三、四个月来矫正贫血现象,以及补足体内铁质的储备量。

每天摄取含铁量丰富的食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像谷类、绿色蔬菜、蛋、肉及新鲜肝脏等,都是很好的含铁食品。人体对于动物性食物的铁质吸收率要比植物性食物好。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缺铁性贫血?通常会造成青少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偏食、肠道吸收不好等,若是女性则也有可能与月经过多有关。应找医生彻底检查。

用新稀宝+铁之缘治疗营养性贫血效果好。

营养性贫血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补益中焦脾胃为纲,以调理脏腑功能为目。侧重补虚培本,兼顾畅达六腑。针对主症补益气血阴阳,针对兼证或调理脾胃、或养血安神、或疏肝和胃、或回阳固脱。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急则图存阴精阳气以保其命;缓则培补五脏、条达六腑以固其本。此外本病治疗侧重食疗相辅,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虚以补之,药以去之,食以随之。”

1. 气血不足证

主症:面黄乏力,头晕气短,少气懒言。

兼证:虚弱自汗,肤色萎黄,唇甲色淡。

舌脉象:舌淡而嫩,边有齿痕,少苔,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

方药:验方血萎回春方。

黄芪30g 炒白术15g 当归15g 陈皮10g

升麻15g 柴胡10g 炙甘草6g 鸡血藤10g

浮小麦30g 鸡内金10g 黄精15g 麦门冬10g

补骨脂10g 女贞子10g 牛肚30g 焦三仙30g

加减: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加白扁豆、山药;如在服用补气药物后反而出现胸闷呕恶、腹胀纳差症状,为虚不受补,使“浊气在上,则生v(胀”,可加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香橼、佛手等;血虚为主者,除大量使用黄芪、当归以益气生血外,可加用何首乌、阿胶滋阴养血;此时,应防止过补滋腻,阻遏中焦气化功能,更益其虚,可于方中适量加入焦三仙、鸡内金、茯苓健脾助运,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方药阐述:此证是本病的基本证型,血萎回春方是我院经验方,以补中益气汤变化而来,紧紧抓住血萎病脾胃虚弱为主证的临床特点,重视顾护脾胃,补气生血,适用于绝大部分血萎病患者,对于各个亚型的血萎病患者,可以单独应用,也可配合相应的中成药物辅助治疗。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伍以黄精、当归、牛肚益气养血;茯苓、白术健脾渗湿,辅助当归补血汤以益气养血;鸡血藤、女贞子、麦门冬生精养血;升麻、浮小麦、柴胡共为佐使,行气以消滋腻;以鸡内金、焦三仙助运化;炙甘草调和诸药。

中成药治疗:

①生脉注射液:40ml~60ml,日1次,静脉点滴。

②十全大补丸:1~2丸/次,日2次,口服。

2.脾胃失调证

主症:除气血亏虚证以外,出现腹胀、腹泻,大便色淡,恶臭。

兼症:四肢乏力,痿软,步态不稳,足第二趾位置觉丧失。

舌脉象: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少苔,甚者地图舌,脉濡细。

治则:健脾和胃养血。

处方: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党参20g 白扁豆20g 茯苓20g 白术10g

山药15g 炙甘草10g 砂仁 6g 莲子10g

薏米20g 桔梗10g 大枣6枚

加减:该证型以脾胃虚损为主要表现,但可兼见痰湿停聚之实证。如果仅仅表现脾胃虚损,而无痰湿中阻的实象,可减少薏米、桔梗用量,并可加用黄芪、当归、鸡血藤、阿胶、熟地黄以滋阴益气养血;如伴见口气恶臭,便溏臭秽,为湿热内停,可酌加苍术、陈皮、鸡内金除湿化积。

方药阐述:方中重用党参为君;臣以白术、茯苓,伍以山药、莲子共奏健脾益气养血之功;以桔梗宣肺健脾,引药入位;佐以白扁豆、薏米健脾渗湿,行气化滞;砂仁醒脾和胃;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全方药性平和,补而不滞。

中成药治疗:

①参苓白术散水丸:2袋/次,日3次,口服。

②茵栀黄胶囊:2袋/次,日3次,口服。适用于脾虚湿困,轻度黄疸的患者。

3.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

兼症: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皮肤紫癜,痴呆癫证。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

人参9g单煎 黄芪30g 当归10g 白术10g

茯神15g 生甘草6g 远志10g 木香6g

生姜5g 龙眼肉10g 酸枣仁6g 大枣6枚

加减:如以脾虚不运,气机不畅,腹胀纳呆为主要表现者,加莱菔子、焦三仙行气健脾,消积化滞;如以心悸怔忡,血不养心为主证者,不可用重镇安神之品,否则伤脾败胃,更益其虚,可增加龙眼肉用量至20g,并加用柏子仁、二冬、生地黄养血安神。

方药阐述:《古今名医方论》认为方中龙眼、枣仁、当归养血补心,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脾。立斋加入远志,是以肾药通于心者补之,是所谓两经兼肾合治。以木香调畅诸气,输化药力。共奏健脾养心之功。

中成药治疗:

①参麦注射液:50ml~100ml,日1次,静脉滴注。

4.肝胃不和证

主症:急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目眩,乏力面黄。

兼症:月经不调,嗳气反酸,视觉倒错,头痛,寒热往来。

舌脉象: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疏肝养血,和胃调中。

方药: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15g 白芍药20g 柴胡10g 茯苓10g

白术15g 炙甘草6g 生姜6g 薄荷5g后下

加减:本证是该病的少见类型,常见于部分酗酒或罹患慢性肝病以及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部分患者有MRI证实的神经系统损伤改变。如目眩剧烈、视觉倒错,为重症,可于方中加入菊花、决明子、石决明、钩藤等平肝熄风;如嗳气泛酸、呕恶腹胀,可加用黄连、吴茱萸和胃止呕。

方药阐述:木旺克土,肝胃不和,中焦脾胃受损,气血化生障碍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方中重用当归、芍药以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助土得以生木;柴胡既有升发诸阳之用,又有为厥阴报使之功;生姜、薄荷味辛发散,解肝气之郁;甘草和胃调中,又可调和诸药。共奏疏肝养血,理脾和胃之用。

中成药治疗:

①柴胡舒肝丸:1丸/次,日3次,温水送服。可配合四君子汤同服,或以人参健脾丸与之交替服用。

②加味逍遥丸:3g/次,日3次,口服。

5.脾肾阳虚证

主症:形寒肢冷,肌肉解堕,腹痛隐隐,喜温喜按,完谷不化。

兼症:腰膝酸软,阳痿不举,五更泄泻,精神萎靡,下肢水肿,小便癃闭或夜尿频多,甚者小溲失禁,意识丧失。

舌脉象:舌淡胖水滑,边有明显齿痕,脉微弱。

治则:健脾益肾,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伤寒论》)。

白术10g 白芍药15g 茯苓15g 生姜15g

附子7g先煎

加减:本证多为该病重型病例。腹泻较重者可去白芍之寒,加干姜、益智仁以温中止泻;若完谷不化,药食无法受用,可加用吴茱萸、破故纸、肉豆蔻温补脾肾;若肾不纳气,咳嗽不休,可以加用桑螵蛸、五味子收涩纳气;如小便失禁,意识丧失,可用回阳救急汤急煎鼻饲。

方药阐述:本证表现多为急危重症,治疗强调脾肾双补,回阳固脱。方中附子、生姜辛温力大,足以回阳;白芍、茯苓酸平收涩,足以固脱;白术健脾,补后天以全先天。药味虽简,功专力宏,但此时患者证型变化较快,并发症多见,故需要随症加减,灵活用方。

中成药治疗:

①参附注射液:20ml~100ml,日1次,静脉滴注。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