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的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溶血病,继发见于急性酒精中毒,肿瘤,心血管瘤,肝胆疾病或某些药物所致。
发病机制
口形红细胞的主要病变是细胞内钠含量显著增高,钾轻度降低,由于细胞对钠的通透性增加,使钠从细胞外持续渗入细胞内,虽然Na-K ATP酶活性显著增加(比正常增高6~10倍),但仍不能代偿钠的内漏,大量钠内漏的结果是导致细胞水肿,肿胀,体积增大,而Na-K泵功能代偿性增强则使ATP利用增加,葡萄糖消耗增加,乳酸积聚,糖代谢中的酶正常,ATP酶正常,Na-K泵主动转运钠钾的比例失调(正常为3∶2,HST可高达26∶1),细胞膜这种离子通透性变化的分子病变不明,最近发现膜内stomatin(区带7蛋白中的一种)含量减少,但其基因正常,离子通道的孔径和所带电荷正常,膜脂质含量正常或增高,脂质转化正常,膜蛋白电泳正常,但膜收缩蛋白的磷酸化异常,口形红细胞在体外经二甲基亚氨酸酯(dimethyl adipimidate)处理后,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可恢复正常,细胞内离子含量及水分被纠正,膜变形性改善,形态恢复,细胞寿命延长,口形红细胞由于变形性差,常被扣留于脾窦,在脾窦的酸性环境中,由于葡萄糖缺乏,可利用的ATP减少,细胞对钠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因此,红细胞在脾脏中的破坏是其他部位的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