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盆底腹膜疝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盆底腹膜疝
盆底腹膜疝病因

(一)发病原因

盆底腹膜疝是由于盆底肌的薄弱,盆底腹膜过度松弛,阴道后壁上部筋膜支持结构损伤,在长期腹内压力增高的作用下,Douglas陷窝逐渐加深,盆底腹膜腔扩展,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与阴道之间而形成。

1.盆底肌肉变性,松弛,导致盆底脱垂 多见于老年肌肉及纤维结缔组织退变和肥胖者。

2.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变性,松弛,薄弱 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包括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女性在反复妊娠,分娩等的过程中易导致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直肠阴道隔等反复受牵拉,扩张损伤,可导致阴道上部筋膜支撑结构损伤其变性,松弛,薄弱。

3.腹内压增加 某些慢性疾病,如习惯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可使腹内压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发病机制

盆底腹膜疝的疝囊由盆底腹膜凸至正常无腹膜的直肠前区域而形成,疝内容物多为小肠,乙状结肠,子宫和大网膜亦可疝入。

1.病理生理 与其他腹外疝不同是,盆底腹膜疝的疝环口很大,极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但导致功能性出口处梗阻性便秘,其机制为:

(1)疝内容物直接压迫直肠,肛管,并封闭了肛管上口,妨碍了粪便的排出,且愈用力排便,疝内容物对直肠前壁的压力愈大,粪便排出就愈加困难。

(2)疝内容物将直肠挤压至骶骨表面,使粪便停滞直肠,乙状结肠交界以上,不能进入直肠并诱发排便反射,致使水分吸收,大便干结而难以排出。

(3)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时,多见于系膜过长或乙状结肠冗长患者,当其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时,可使乙状结肠扭曲成角,阻碍粪便通过等。

据文献报道,本病常同时伴有直肠前突,直肠内脱垂,膀胱膨出,子宫或阴道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等疾病,在排便困难的患者中约18%由小肠疝入直肠与阴道之间引起,其中1/3合并有直肠(内)脱垂,Fenner报道234例排粪造影者中有9例为乙状结肠疝;Jorge报道463例排粪造影者中有24例为乙状结肠疝。

2.病理分型

(1)按盆底腹膜疝入位置分型:Bremmer在排粪造影和盆底腹膜造影的基础上,将盆底腹膜疝分为3种类型:

①直肠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位于直肠壁套叠内的一种疝,与直肠前陷凹滑动性内疝,直肠(内)脱垂时的直肠壁内疝相同。

②间隔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盆底腹膜(疝囊)凸入到直肠阴道隔中,并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可达会阴水平。

③阴道型盆底腹膜疝:是指疝囊突入阴道内的一种疝,在静息状态下,疝囊中并无疝内容物,当腹内压增加(如用力排便)时,小肠,乙状结肠,大网膜或子宫等在腹内压的推动下才会进入疝囊;有学者将视为间隔型盆底腹膜疝发展,恶化的结果。

(2)按疝内容物分型:

①肠疝(hernia of sigmoid):是指疝内容物为小肠的盆底腹膜疝,疝内容物可压迫阻塞阴道和直肠,其发生是长期用力排便,分娩所致盆底横纹肌的神经性损伤等因素所引起的盆底肌缺陷所致,而并非Douglas陷窝加深引起,某种程度上子宫切除后会阴疝属肠疝的一部分,故常易混淆,事实上两者在病因,病理及治疗上都不同。

②乙状结肠疝(sigmoicele):是指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的盆底腹膜疝,作为疝内容物的乙状结肠可发生扭曲成角并压迫直肠肛管,Jorge将其分为3度:

Ⅰ度:是指疝入陷凹的乙状结肠肠襻在耻尾线以上。

Ⅱ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人耻尾线和坐骨尾骨线之间。

Ⅲ度:是指乙状结肠肠襻疝入坐骨尾骨线以下。

③子宫疝(uterine hernia):指疝内容物为子宫的盆底腹膜疝,较常见的盆底疝为子宫内脱垂,后倒疝入,压迫直肠于骶骨之上,产生梗阻性便秘症状。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