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因

静脉壁损伤(25%):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通过花生四烯酸形成前列腺素PGG2,PGH2等物质,这些物质又可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血流淤滞状态(35%):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30%):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其他因素(10%):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发病机制

魏尔啸(Virchow)于20世纪提出的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仍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惟此后各个因素均得到了具体化或是更新了概念,血液滞缓促进了血小板向血管壁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而有助于血栓形成,在解剖上,左侧髂静脉在左髂动脉之后,致左髂静脉易受压迫,使左下肢深静脉更易患病,静脉壁的损伤则包括机械性,化学性(静脉注射),感染性和自身免疫疾病性等损伤,至于血液高凝状态则涉及感染,肿瘤,口服避孕药物,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C蛋白和S蛋白异常和高磷脂血症等。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