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类白血病反应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类白血病反应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类白血病反应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一、有明确的病因,如较为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出血,急性溶血,过敏性休克,服药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测定值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

2、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50×10的9次方/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原粒和幼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往往出现中毒性颗粒和空泡, 骨髓象除了有增生和左移现象外,没有白血病的细胞形态畸形(如细胞核与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细胞核畸形,核仁多或特别大等),成熟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 分明显增高。

3、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数明显增多,超过50×109/L,其中40%以上为淋巴细胞;若白细胞<50×109/L,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应>20%,并出现幼淋巴细胞。

4、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在30×10的9次方/L以上,单核细胞>30%;若白细胞<30×109/L,幼单核细胞应>5%。

5、嗜酸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象中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多,也无Ph染色体以及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等,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不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形态无异常。

6、红白血病型类白血病反应:外周血中有幼红及幼粒细胞,骨髓象中除粒细胞系增生外,尚有红细胞系增生,外周血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总数>50×109/L并有幼稚粒细胞;若白细胞总数<50×109/L,原粒细胞应>2%。

7、浆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总数增多或不增多,外周血浆细胞>2%。

8、白细胞不增多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不高,但外周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三、其原发病去除后,血象变化可恢复正常。

四、骨髓细胞分类正常或基本正常,与周围血象表现不同步,无白血病细胞瘤样形态。

LR是一种并发症,或是一种中间病理过程,主要表现在血液学异常,故临床病史及体征无法提供任何诊断线索,血象检查是诊断的关键,骨髓检查的主要意 义在于排除白血病,原发病存在,以及原发病缓解好转后血象随之恢复正常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尤其是类急性白血病反应,在某时间段内几乎无法与急性白血病区 分,随诊动态观察为惟一的鉴别手段。

鉴别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多有明确诱因,但当原发病较隐蔽时,应注意与白血病鉴别。

一、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不需要治疗,原发病因去除后,可迅速恢复,故应仔细寻找原发病,积极予以治疗。

1、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原因去除后,血像可恢复正常。

2、类白血病反应时,一般无明显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3、类白血病反应时,粒细胞有严重毒性改变,胞浆内有毒性颗粒和空泡等。

4、类白血病反应时,中性粒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糖皆明显增高,而粒细胞白血病时,两者均显著降低;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内可见Ph1染色体,类白血病反应时则无,类白血病反应——病因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通常是由于严重感染,某些恶性肿瘤,药物中毒,大量出血和溶血反应等刺激造血组织而产生的异常反应,表现为周围血中白细胞显著增多(可达50,000/μ1以上),并有幼稚细胞出现,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和预后均与白血病不同,一般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可以与白血病鉴别,但有时比较困难。

二、

1、尽管类白反应的血液学改变多种多样,大多数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对有淋巴结肿大,脾大,发热或出血的患者与白血病的区别较困难,有些病例只有在尸解时才能确诊,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主要鉴别要点。

2、恶性肿瘤不仅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也易发生骨髓转移,甚至以骨髓转移为首发症状,正常骨髓细胞被肿瘤细胞抑制,成为“肿瘤性白血病”,此时既应与类白血病反应鉴别,又应与原发白血病相鉴别,并寻找原发病灶,以便及时正确治疗。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