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1972年Keane等采用的诊断标准为:
1.异位房性频率不恒定 平均频率低于180次/min,极少超过200次/min。
2.P′波易辨认 额面电轴几乎均异常。
3.心动过速呈持续性或反复持续性发作,两型可互相转变。
4.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常无效。
鉴别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特点为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异位频率固定,心率常大于180次/min,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但罕见持续超过10天,用普罗帕酮,ATP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终止发作。
2.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 本症常为洋地黄中毒表现,或并发于其他严重情况,如肺心病,低血钾,缺氧等,并可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不及时处理易导致死亡。
3.持续性反复性房室交接区性心动过速(RAVNT) 与慢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鉴别有时较困难,但RAVNT是以折返机制构成环形运动,呈1∶1房室传导,RAVNT患者的P波电轴常在-90°~+15°;而慢性持续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其P波电轴常在+110°~-90°,故可作鉴别。
4.短阵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反复发作的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可由吞咽或呼吸动作诱发,每一阵发作时间短暂,在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之间,有一系列窦性心搏,而慢性反复性房性心动过速之间仅有1~4个窦性心搏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