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线平片检查
颈椎发育性椎管狭窄主要表现为颈椎管矢状径减少,因此,在标准侧位片行椎管矢状径测量是确立诊断的准确而简便的方法,椎管矢状径为椎体后缘至棘突基底线的最短距离,凡矢状径绝对值小于12mm,属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绝对值小于10mm者,属于绝对狭窄,用比率法表示更为准确,因椎管与椎体的正中矢状面在同一解剖平面,其放大率相同,可排除放大率的影响(图1),正常椎管/椎体比率为1∶1,当比率小于0.82∶1时提示椎管狭窄,当比率小于0.75∶1时可确诊,此时可出现下关节突背侧皮质缘接近棘突基底线的情况。
退行性颈椎管狭窄一般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甚至出现曲度反张,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骨质局限或广泛性增生,椎弓根变厚及内聚等,若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则表现为椎体后缘的骨化影,呈分层或密度不均匀者,与椎体间常有一透亮线,这是因韧带的深层未骨化所致,如果合并黄韧带骨化,在侧位片上表现为椎间孔区的骨赘,自上关节面伸向前下方,或自下关节面伸向前上方,脊椎关节病时表现为椎体边缘硬化及骨赘形成,而后侧方的骨赘可伸入椎间孔压迫神经根,小关节退行性变表现为关节突增生肥大,关节面硬化,边缘骨赘,关节间隙狭窄及关节半脱位等。
二.CT扫描检查
CT可清晰显示颈椎管形态及狭窄程度,能够清楚地显示骨性椎管,但对软性椎管显示欠佳,CTM(CT加脊髓造影)可清楚显示骨性椎管,硬膜囊和病变的相互关系,以及对颈椎管横断面的各种不同组织和结构的面积及其之间的比值进行测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突出表现为,椎弓短小,椎板下陷致矢状径缩短,椎管各径线均小于正常,椎管呈扁三角形,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正常,颈椎管正中矢状径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退变性颈椎管狭窄,CT显示椎体后缘有不规则致密的骨赘,并突入椎管,黄韧带肥厚,内褶或钙化,脊髓萎缩则表现为脊髓缩小而蛛网膜下腔相对增宽,脊髓囊性变于CTM检查时可显影,囊腔多位于椎间盘水平,后纵韧带骨化表现为椎体后缘骨块,其密度同致密骨,形态各异,骨块与椎体后缘之间可见完全的或不完全的缝隙,黄韧带骨化多两侧对称,明显骨化可造成脊髓受压,其厚度多超过5mm,呈对称的山丘状,骨化的密度常略低于致密骨,骨块与椎板间可有一透亮缝隙,黄韧带的关节囊部骨化可向外延伸致椎间孔狭窄。
三.MRI检查
MRI可准确显示颈椎管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并能纵向直接显示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尤其当椎管严重狭窄致蛛网膜下腔完全梗阻时,能清楚显示梗阻病变头,尾侧的位置,但是MRI对椎管的正常及病理骨性结构显示不如CT,因骨皮质,纤维环,韧带和硬膜均为低信号或无信号,骨赘,韧带钙化或骨化等也为低信号或无信号,因此,在显示椎管退行性病变及脊髓与神经根的关系上不如常规X线平片及CT扫描,主要表现为T1加权像显示脊髓的压迫移位,还可直接显示脊髓有无变性萎缩及囊性变,T2加权像能较好地显示硬膜囊的受压状况。
四.脊髓造影检查
作为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和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与脊髓相互关系,能早期发现椎管内病变,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大小,发现多发病变,对某些疾病尚能作出定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