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周血
(1)白细胞:大多数病人白细胞数增多,白血病晚期增高更显著,最高者可超过100×109/L,称为高细胞性白血病,也有不少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在正常水平或减少,低者可<1.0×109/L,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片分类检查可见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一般占30%~90%,甚至高达95%以上,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原或幼稚细胞较少,而仔细分类或血液离心浓缩涂片才能找到。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老年人贫血进展稍缓和,多为正色素,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人血片红细胞大小不等和畸形,血中可找到少量幼红细胞。
(3)血小板:大多数降低,约50%的病人血小板低于60×109/L,极早期患者血小板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减低,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低,患者往往有出血时间延长及血块退缩不良。
2.骨髓象
骨髓象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绝大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呈极度或明显活跃,极少数低增生性白血病骨髓减低,不论骨髓增生活跃或减低,主要是白血病性的原始(M3型为早幼粒)细胞,一般占非红系细胞的30%~90%,细胞都停滞在原始(M3型为早幼粒)细胞阶段,而较成熟中间型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正常的幼红细胞和巨核细胞减少,白血病性原始细胞形态常有异常改变,例如胞体较大,核浆比例增加,核的形态异常(如切迹,凹陷,分叶等),染色质粗糙,排列紊乱,核仁明显等,某些急粒白血病的小原粒细胞类似淋巴母细胞,M6型(红白血病)红系细胞巨幼样改变常与巨幼细胞贫血所见相似,由于细胞形态的不典型,需借助细胞化学才能辨别,Auer小体有助于鉴别急淋和急非淋白血病,急粒白血病细胞浆中较常见Auer小体,急单和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胞质中有时亦可见到,急淋白血病则无Auer小体,由于白血病骨髓细胞数极度增生,骨髓液过度黏稠,可能导致穿刺失败,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程度,各部位并不一致,一次穿刺不一定能获得典型骨髓象,必要时应选择不同部位反复穿刺。
3.细胞化学
主要用于协助形态学,鉴别各类白血病,一般通过过氧化物酶,苏丹黑脂质,非特异性脂酶及其抑制试验,可将粒,单核,淋巴3种白血病加以区别,糖原染色(PAS)除可用于鉴别上述3种细胞外,尚可用于鉴别红白血病(M6型)与巨幼细胞贫血,前者往往呈强阳性反应,后者反应不明显,急粒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反应明显降低,而急淋白血病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则增高。
4.免疫学检查
各种单克隆抗体问世,为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奠定了基础,提高了白血病诊断的准确性,根据白血病细胞免疫学标志,不仅可将急淋与急非淋白血病区别,而且还可将T细胞和B细胞急淋白血病加以分别(表2),根据MIC分型,单克隆抗体还可将急淋白血病分为若干亚型。
5.染色体改变
应用高分辨染色体分带技术,80%~85%白血病可检查出染色体异常,有一些组型异常具有特异性,例如t(15;17)只见于M3;16号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最多见于M4嗜酸型及M2;t(8;14)出现于B细胞急淋。
6.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培养
急非淋白血病骨髓CFU-GM集落不生成或生成很少,而集簇数目增多;缓解时集落又恢复生长,复发前集落又减少,因此CFU-GM培养对估计预后,预防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7.血液生化改变
化疗期间,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尿中尿酸排泄量增加,甚至出现尿酸结晶,病人发生DIC时可出现凝血机制障碍,急单白血病血清和尿溶菌酸活性增高,急粒白血病不增高,而急淋白血病常降低。
8.出现中枢神经白血病时,脑脊液白细胞数增多(>0.01×109/L),蛋白质增多(>450mg/L),而糖定量减少,脑脊液涂片可找到白血病细胞。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