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由头皮及颜面部开始,表现为头皮较厚的灰白色糠秕样鳞屑,颜面潮红,附有较多细碎鳞屑,类似干性脂溢性皮炎,继之在颈部,躯干,四肢伸侧,尤其是第1,2指节背部,手腕关节,肘关节,膝部出现粟粒大,正常皮色,淡红或红褐色毛囊角化性坚硬丘疹,多聚集成片,外观似鸡皮疙瘩,触之有刺手感,丘疹中心有小角质栓,并有毳毛贯穿,基底浸润潮红,角质栓伸入毛囊较深,故不易剥除,此种皮损具有特征性,呈对称分布,很少出现在颜面部,继续发展可成为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落屑性斑片。
重症者可波及头皮及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皮症,常可见岛屿状正常皮肤残存,此种皮损酷似银屑病或扁平苔藓,但其边缘仍可见孤立的毛囊性丘疹,有时在抓痕上可见新损害,患者自觉皮肤干燥紧张,易发生皲裂,掌跖部角化过度,皮损广泛或继发红皮病时,可出现发热,出汗减少,食欲减退,消瘦,继发感染等全身症状,夏季日光暴晒常可加重。
指甲及毛发也常受累,指甲浑浊肥厚,表面有嵴纹,但无银屑病中特征性点状凹陷,甲下过度角化,毛发稀疏,发于口周者,可发现放射状皲裂,常伴沟状舌,少数病人在口腔黏膜,如硬腭等处可有白色线状或点状斑疹,个别伴有结膜炎,角膜浑浊,或形成树枝状角膜溃疡。
家族型发病缓慢,症状较轻,但常终身不愈,而获得型者发病较急,可周期性缓解,部分于2~3年后自行缓解或痊愈。
最近发现,本病可与HIV感染相伴随,这些患者通常合并有囊肿性结节及脓疱等痤疮样损害,已报道一青少年病例同时伴有丙种球蛋白低下及疖病,本病与肿瘤的相关性可能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