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周
治愈率:98%。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4000 —— 8000元)
慢性扁桃体炎西医治疗
非手术治疗
慢性扁桃体炎并非绝对手术适应症,有些患儿由于各种原因不适于马上手术,可试用下列方法:
(1)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
(2)局部淡盐水漱口;
(3)若为链球菌感染,可用长效青霉素治疗;
同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应采用手术疗法。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
①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或者有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病史。
②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妨碍吞咽及言语不清者。
③慢性扁桃体炎已成为引起其他脏器病变的病灶,如风湿热、心肌炎、肾炎等。
④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而扁桃体又有慢性炎症存在时。
(2)手术禁忌症 有下列情况者不宜手术或慎重手术:
①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期,一般不实施手术,需炎症消退后10~14天。
②血液病(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特发性贫血等)凝血机能减退,一般不宜手术。
④全身性疾病如活动性肺结核、高血压、糖尿病、肝炎活动期等。
⑤患者免疫球蛋白缺乏或家族中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比较高、白细胞计数较低者。
慢性扁桃体炎中医治疗
1、风邪侵袭证
【主症】风热邪毒搏结咽喉,蒸灼喉核,气血壅滞,脉络不畅,故咽喉干燥、灼热、发痒、疼痛,喉核红肿;病初起,火热不甚,故喉核表面黄白色腐物不多;发热、微恶风、头痛、咳嗽、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证。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药】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加减。药物组成:防风、金银花、连翘、黄芩、赤芍、牛蒡子、桔梗、甘草、桑白皮、玄参、浙贝母、天花粉。加减法: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以泄热解毒;头痛甚加川芎、白芷、杭菊以疏风止痛;热盛加大青叶以清热解毒。临床上,若表现为发热无汗,头痛身疼,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咽喉及扁桃体红肿,或扁桃体表面有分泌物粘附,多属表寒里热,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素问病气宜保命集》)加减:药用麻黄、白芍、荆芥、防风、川芎、金银花、连翘、石膏(先煎),栀子、黄芩、桔梗、甘草、薄荷(后下),大黄(后下),蒲公英、射干,并酌情加减。若患者不有阳虚体质,证见恶寒发热,汗出不畅,疲劳,面色青晦,尿色清;咽喉肿痛,甚则吞咽困难,扁桃体充血色泽暗红;苔薄白滑润,脉沉细,为肾阳不足,寒邪直中少阴。治宜温经散寒,利咽止痛,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加减:麻黄、制附子、细辛、桔梗、甘草、赤芍、射干。
2、肺胃热盛证
【主症】肺胃热盛,火毒上攻咽喉,则见喉核红肿,咽部疼痛剧烈,连及耳根,吞咽困难;火毒灼伤,化腐成脓,则有黄白色脓点,甚至腐脓成片;热灼津液成痰,痰火郁结,故痰涎多、颌下有臖核;邪热传里,胃腑热盛,则发热、口臭、腹胀;热盛伤津,则口渴引饮,痰稠而黄;热结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洪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治法】泻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外科发挥》)加减。药物组成:荆芥、防风、薄荷、栀子、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桔梗、甘草、牛蒡子、玄参、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加减:若咳嗽痰黄稠,颌下有臖核,可加射干、瓜蒌、浙贝母以清化热痰散结;持续高热,加石膏、天竺黄以清热泻火、除痰利咽;若喉核腐脓成片,加马勃、蒲公英等以祛腐解毒。
3、阴虚邪滞证
【主症】肺肾阴虚,津不上承,咽喉失于濡养,更为虚火上扰,余邪滞留,故见咽喉干焮、微痒微痛、哽哽然不适;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午后症状加重;虚火灼腐喉核,气血不畅,故见喉核肿大暗红或干瘪,隐窝口有黄白色腐物,喉关亦暗红肥厚;午后颧红、手足心热、失眠多梦、干咳痰少而黏、耳鸣眼花、腰膝酸软、大便干、舌质干红少苔、脉细数等均为阴虚火旺之证。
【治法】滋养肺肾,清利咽喉。
【方药】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组成:百合、玄参、麦冬、生地黄、熟地黄、当归、芍药、浙贝母、桔梗、甘草。加减:兼目睛干涩,脉弦等肝阴不足之证者,酌加沙参、枸杞子、川楝子。如扁桃体质硬或肿大,加川牛膝、丹参、生牡蛎、海蛤粉、路路通之类以活血通络,除痰散结。临床上,若偏于肺阴虚者,可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偏于肾阴虚者,可用六味地黄汤或知柏地黄丸加减。
4、气虚邪滞证
【主症】脾气虚清阳不升,喉核失养,故咽部干痒不适;清阳不升,气机不利故有异物梗阻感、咳嗽、胸脘痞闷、易恶心呕吐;脾虚湿困,则见喉核淡红或淡暗、肥大,溢脓白粘;神疲乏力、口淡不渴、痰白、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缓弱为脾虚湿困之证。
【治法】健脾和胃,祛湿利咽。
【方药】六君子汤(《校注妇人良方》)加减。药物组成:党参、白术、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加减:湿邪重者加厚朴、枳壳宣畅气机,祛湿利咽;若喉核肿大不消加浙贝母、生牡蛎以化痰软坚散结。
5、痰瘀互结证
【主症】久病入络致气血不畅,气滞血瘀,咽喉失于气血荣养,故咽干涩不利、刺痛胀痛、喉关暗红;病程日久,余邪滞留成痰,与瘀血搏结于喉核则表现为痰粘难咯、喉核肥大质韧、表面凹凸不平;舌质暗有瘀点、苔白腻、脉细涩为痰瘀阻滞脉络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利咽。
【方药】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赤芍、生地黄、桔梗、玄参、甘草、枳壳、柴胡、茯苓、陈皮、法半夏。加减:如喉核暗红,质硬不消者,加昆布、莪术、丹参、水蛭、路路通、生牡蛎以活血软坚散结;如复感热邪,溢脓黄稠,加黄芩、蒲公英、车前子、皂角刺以清热化痰。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