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类白血病反应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类白血病反应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类白血病反应病因

感染(40%):

是最常见的原因,常见病原体有细菌,螺旋体,原虫,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分为以下几类:

1、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肺炎脑膜炎白喉,结核病(主要为粟粒性结核,浸润性结核溶解播散期,肺外结核)等重症传染病。

2、淋巴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百日咳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3、单核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恶性肿瘤(30%):

多见于晚期患者,肺和胃肠道恶性肿瘤,尤其是转移到肝,骨髓后易发生类白血病反应,多发性骨髓瘤霍奇金病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绒毛膜上皮癌引起类白血病反应亦见报道,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多属粒细胞型亦有类似红白血病,淋巴细胞型较少见,并常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中毒(20%):

1、化学因素:如汞,有机磷,苯,亚硝酸盐等中毒。

2、药物性:如砷剂,解热镇痛药,磺胺药,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锂盐等,还有报道:用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白血病缓解期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

3、其他:子痫一氧化碳中毒,四氯乙烷中毒,尿毒症,酮症酸中毒,食物中毒等。

4、急性失血与溶血

任何原因引起的大出血,急性血管内溶血。

5、急性组织损伤

常见于外伤性组织创伤(如颅脑外伤,挤压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此外还可见于肺梗死,心肌梗死,电休克等。

6、其他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剥脱性皮炎,过敏性肺炎),高热中毒,电离辐射性疾病,脾切除术后,妊娠晚期等。

(二)发病机制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或出现幼稚细胞,是细胞产生或释放的异常,可能伴有清除,破坏的缺陷,其具体机制不一致,目前主要的几种观点如下:

1、细胞调控机制改变

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受多种细胞生长因子的调节,这些因子在类白血病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微生物或内毒素进入机体,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宿主防御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巨噬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产生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如G-CSF,GM-CSF,M-CSF,并可释放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如IL-1,IL-3,TNF等),lL-1,IL-3,TNF及细菌产物又可刺激GM-CSF和G-CSF等的分泌,CM-CSF,G-CSF,IL-3等可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前体细胞的增生,分化,促使贮存池中的中性粒细胞大量释放至边缘池,循环池,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同时亦可出现一些早幼粒,原粒等幼稚细胞,呈现白血病样的变化,当微生物被包裹或清除后,刺激集落刺激因子(CSF)基因表达的因素被清除,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又可恢复正常。

嗜酸性粒细胞的调控与中性粒细胞相似,许多因素如抗原抗体反应,外源蛋白,寄生虫等均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通过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易扩散因子,来源于致敏T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可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多肽等,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释放,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致敏T细胞亚群,它合成细胞因子(如IL-5),刺激嗜酸性粒细胞的增生,分化,并在短期内释放至循环池中,出现白血病样的改变,嗜酸性粒细胞的释放足有选择的,很少出现幼稚嗜酸性粒细胞。

另外,某些肿瘤细胞也可产生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造血细胞的增生,分化,释放,毒素,缺氧,免疫反应,化学物质等因素可损伤骨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使髓血屏障受损,导致部分幼稚细胞进入血循环,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脾切除后,可能因为骨髓失去了部分凋控作用,因而当某些外因刺激骨髓时,更易于将幼粒或幼红细胞释放至外周血内。

2、髓外造血

骨髓纤维化症,癌症晚期及慢性严重贫血均可出现肝,脾等处的髓外造血灶,外周血中可出现中性幼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

3、血细胞的再分布

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外周血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还可出现幼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细胞重新分布有关,百日咳患者的百日咳杆菌可产生一种抑制淋巴细胞由血液向组织转移的因子,致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停留时间过长,数量增多,此时血中的淋巴细胞以辅助性T细胞为主,另外,在一些感染恢复期患者,由于组织中需要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积聚,出现类似白血病的反应。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