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鼻疽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鼻疽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鼻疽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原体为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allei),本菌几经易属,曾命名为鼻疽费氏杆菌(1918年),鼻疽放线杆菌(1933年),鼻疽不动杆菌(1964年),鼻疽假单胞菌(1966年)等,1993年,国际上根据新发现本菌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列入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由于国内仍广泛使用鼻疽杆菌这一简称,所以本节也用此名,鼻疽杆菌为微弯棒状杆菌,大小不一,长为2~5μm,宽0.5~1.0μm,多孤立,有时可成对排列,无鞭毛不能运动,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染色阴性,在脓汁中大部分游离于细胞外,有时在细胞内见到,本菌为需氧性,温度在37~38℃,pH6.8~7.0生长最适宜,在普通培养基上本菌生长不佳,但在1%~5%的甘油肉汤中发育良好,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淡黄色蜂蜜样菌苔,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本菌生长较缓慢,一般需48h,正常菌落为光滑型(S),变异后的菌落可出现粗糙型(R),皱襞型(C),矮小型(D),黏液型(M)或伪膜型(P)等,本菌应与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相鉴别,其要点见表1,鼻疽杆菌能产生两种抗原,即特异性多糖抗原和共同抗原(蛋白质成分),后者与类鼻疽杆菌在凝集试验和皮肤试验均有交叉,本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菌体内毒素的蛋白质部分即鼻疽菌素(mallein)能使感染动物产生变态反应,可作皮试抗原用于诊断,本菌抵抗力较强,在粪,尿中可生存4h,水中生存70天,灭菌的自来水中生存6个月,但在干燥环境中仅生存10~15天,日光直接照射24h或加热56℃ 15min均可死亡,煮沸立即死亡,在3%煤酚皂溶液,10%石灰乳,2%甲醛中1h即可杀死。

(二)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而发现。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