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诊断标准
(1)病程超过9个月而无自发消退征象。
(2)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
(3)以前作过手术切除或冷冻,激光,激素封闭或放疗等而又复发者。
常见于青壮年,两性均可累及,前胸,上背和上臂等处为好发部位,有时也见于臀部,女性病人还可见于穿耳环处,皮损表现为境界清楚,高出于皮面的瘢痕性斑块,结节甚至肿块,形状可不规则,有时边缘呈蟹足状向外扩展,皮损在增生期常呈红色,表面可有毛细血管扩张,以后颜色可转暗,静止期的皮损甚至可接近正常肤色,有时较大皮损边缘区处于增生期而呈红色,但皮损中央因处于静止期而颜色接近正常肤色,病人常自觉痒痛,因局部摩擦,压迫或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可产生刺痒或刺痛感,有些病人皮损局部过度敏感,即使轻微刺激也引起明显不适感(图2)。
1.诊断步骤
(1)询问病史:是鉴别瘢痕增生与瘢痕疙瘩,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正确判断预后转归的第一步,采取病史包括:
①病因:瘢痕形成的病因必须记录在案,其中对分类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的主要病因有:火焰烧伤,化学烧伤,热压伤,车祸伤,刀伤及其他外伤,手术,美容术等医源性损伤,预防接种,异物埋入,皮肤感染性疾病,虫咬,痤疮,以及原因不明的损害。
不同病因所造成的创面瘢痕,其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不尽相同,转归和预后也不相同,则诊断和分类也就有所不同,比如:深Ⅱ度烧伤和化学性烧伤易形成增生性瘢痕,痤疮既可形成凹陷性瘢痕,也可因反复感染造成增生性瘢痕,虫咬或不明原因形成的瘢痕很可能是瘢痕疙瘩。
②程度:各种病因形成的损伤程度应尽量问清楚,有可能时应索要受伤当时的病情记录,烧伤,车祸伤及刀伤是常见的病因,但损伤程度不同,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瘢痕。
③时间:何时受伤,瘢痕形成后至今有多长时间,时间概念有助于分析瘢痕处于何时期,便于选择手术时机。
④治疗与否:伤初有否治疗,瘢痕形成后有否治疗,给予何治疗,就诊前的治疗情况既有助于分析判断伤情和瘢痕情况,更有助于吸取前者的经验,选择治疗方案。
⑤伤口愈合过程:受伤后的创面是自动愈合还是经换药治疗愈合,愈合过程是否顺利,伤口自受伤到愈合形成瘢痕用了多长时间,伤口愈合后有否再次出现破溃,反复破溃多少次,间隔时间,每次破溃如何愈合,持续多长时间。
伤口愈合过程顺利与否,有助于瘢痕诊断分类,预后判断,初次创面愈合时间长短也有助分析推测创面损伤的深浅程度,如创面1周内愈合,损伤可能是浅Ⅱ度烧伤,皮肤擦伤;创面2~3周内愈合,损伤可能是深Ⅱ度烧伤;创面3周以上愈合,一般是Ⅲ度烧伤,皮肤全层受损。
⑥有无并发感染:伤口有无并发感染直接影响到创面的深度,形成瘢痕的性质,类型,伤口感染后的瘢痕多为增生性瘢痕。
⑦有无痒痛症状:大部分瘢痕无痒痛症状,增生性瘢痕的增生期和疼痛性瘢痕具有痒痛症状,痒痛不一定同时存在。
⑧功能影响:瘢痕形成后是否直接影响到肢体关节活动,瘢痕所在的器官是否受累,如手背瘢痕有无造成掌指关节屈曲受限,不能握拳,口周或唇部瘢痕有无造成小口畸形,张口困难,或唇外翻,流涎等。
⑨进展及变化:自瘢痕形成至求诊时,瘢痕的颜色,厚度,硬度,大小,痛痒感觉及功能等方面有何变化。
⑩身体其他部位:了解有无瘢痕及其有关情况,避免诊断上遗漏,保证治疗方案的完整性,现实性。
⑪家族史:患者亲属中有无瘢痕或有无相似的瘢痕。
⑫治疗要求:患者对治疗要求是什么,手术效果的期望值多高,患者的求治心态是否客观,通达,求医的动机,目的等均应了解清楚并记录在案。
(2)专科检查:查体包括全身体格检查和局部瘢痕专科检查,全身检查本章不赘述,瘢痕专科检查应抓住下述要点:
①部位:瘢痕所在的部位一定要以解剖部位为准,准确记录,如“左侧上眼睑睑缘中部瘢痕”。
②数目:单个或多个瘢痕,有时一个瘢痕同时发生在相邻的几个器官,累及范围不同,累及深度也不同,这些均应详尽准确地检查并记录在案。
③形状:瘢痕形态可以是条状,圆形,卵圆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可以是扁平,凹陷或隆起增生。
④面积:瘢痕面积的大小应以平面图数据记录,以cm2计,如片状瘢痕记录:长×宽;圆形瘢痕记录:直径长。
病损的范围除以面积计算记录外,尚应注意瘢痕面积是否超过原损伤范围,超过者应考虑瘢痕疙瘩,这有助于瘢痕的鉴别诊断。
⑤厚度:瘢痕的厚度可以测量,检测并以cm记录下来,亦可用薄,厚,稍厚,平坦,菲薄等用语描述。
⑥硬度:瘢痕的质地可同周围皮肤或稍硬于正常皮肤;韧,硬,坚硬,要注意其韧硬度的差别。
⑦移动度:瘢痕与周边,基底组织的关系是否紧密,基底可否移动,移动度大小,这些对瘢痕的诊断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意义较大。
⑧颜色:瘢痕表面可呈鲜红,紫红,粉红,略红,深紫,褐色,瓷白,接近皮肤颜色等颜色,表面还可有毛细血管扩张。
⑨挛缩情况:瘢痕组织都具有挛缩特性,但并非都能导致挛缩畸形,挛缩畸形可以造成瘢痕自身皱缩不平,板硬,移动度差,也可以造成邻近器官牵拉变形。
⑩继发畸形:瘢痕组织除自身形态丑陋外,因其挛缩作用的持续存在,还可以造成周围器官的继发畸形,如眼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爪形手等。
⑪功能障碍:有些瘢痕可以造成自身器官或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如蹼状瘢痕和挛缩性瘢痕。
⑫并发畸形:伤口与瘢痕并发存在的畸形,如烧伤后耳,鼻,眉毛,眼睑等器官缺损。
⑬瘢痕周围侵蚀现象:在瘢痕体边缘有无向周围正常皮肤侵蚀,扩展的红色或暗红色伸延部分,有的形如蟹足,此现象是鉴定瘢痕疙瘩的一条重要体征。
⑭溃疡气味:不稳定性瘢痕可以出现溃疡,但若溃疡的气味呈恶臭时应高度怀疑是否存在瘢痕恶变,或皮肤其他恶性肿瘤。
(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瘢痕病理组织学是鉴别瘢痕分类诊断和鉴别瘢痕与恶性肿瘤诊断的可靠依据,其意义远大于其他检查,血清和尿中羟脯氨酸含量是观察瘢痕增生程度和动态观察的参考指标。
(4)图像记录:由于一些瘢痕呈不规则形态,准确描述很困难,故图像资料的留取更显重要,图像资料最多通过照相机摄取,摄像机,电脑摄像均有应用。
图像留取主要是手术前后或治疗前后对比,故应注意大小比例和亮度,背景的一致性。
2.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任何1条或1条以上者可明确诊断。
(1)皮肤损害超过原有损伤范围并向周围正常皮肤侵犯。
(2)病程超过9个月而无自发消退征象。
(3)以前作过手术切除而又复发者。
3.瘢痕严重程度的判断。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肥厚性瘢痕进行区别,早期二者无法鉴别,但在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肥厚性瘢痕表现为结缔组织显著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增长,一般在受创后3-4周内发生,此时瘢痕隆起增厚,形成一境界清楚的斑块,淡红色或红色,有细小毛细血管扩张,以后持续或间断生长数月至数年,形成不规则外观,有时如蟹足状,常生长数月后即停止发展,潮红消退,仍有自然退变的可能,另外退变期其纤维束可融合皱缩且出现弹性纤维。
1.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 又称肥厚性瘢痕或增殖性瘢痕,在组织病理学上与瘢痕疙瘩并无质的不同,仅为程度的差异,故这两种病变的区别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早期的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在临床特征和病理表现上均难以区别,应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则:对可疑病人,应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致病原因,演变过程,局部刺激因素,对各种治疗的反应,作出排除或肯定瘢痕疙瘩的诊断。
2.有时还须与皮肤纤维瘤,瘢痕性肉样瘤病等鉴别,组织病理检查有助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