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象,骨髓形态学检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不难诊断。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骨髓中原始细胞Ⅰ型(典型原粒细胞,胞质中无颗粒)+Ⅱ型(有原粒细胞特征,胞质量少,有少量细小颗粒)>90%,早幼粒细胞少,中性中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不见或罕见,至少3%的原始细胞过氧化物酶或苏丹黑染色阳性,M1型占AML的10%~20%,年龄中位数40~50岁,仅1/3有肝,脾或淋结肿大,血象大多呈红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半数白细胞增多,1/4白细胞减少,无特殊的细胞遗传学异常,通常对化疗敏感,预后较好。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化型(M2) 骨髓原始细胞I+Ⅱ型占30%~89%,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M2型占AML的30%~45%,平均年龄为30岁,常见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29%~40%为t(8;21),且Auer小体常阳性,免疫表型除具髓系特点外,可伴CD56及CD19阳性。
t(8;21)累及二个基因,即AML1(21q22)及ETO(8q22),二者形成融合基因AMLl/ETO,在长期CR者仍可检出,故不宜作为复发的指标,t(8;21)主要发生于无MDS病史的M2型,治疗反应好,CR率高,长生存期者多,但儿童患者,伴髓外病变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寿命较短,男性M2患者常伴Y染色体丢失,女性常伴X染色体丢失。
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又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骨髓早幼粒细胞>30%,如胞质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称粗颗粒型(M3a);如颗粒细小而密集,称细颗粒型(M3b);如周围血早幼粒细胞颗粒甚少或缺如,而骨髓中仍为典型的早幼粒细胞,称变异型(M3v),各型Auer小体均多见。
APL占AML的5%~10%,病人常较年轻,年龄中位数30~38岁,10岁以下者罕见,欧洲,中南美洲的拉丁裔民族发病较高,90%的病人表现有继发DIC的出血,系白血病细胞颗粒释放促凝物引起,部分病人释放促纤溶物质,致纤溶亢进而出血,但自从应用全反式维A酸(ATRA)后,出血,特别是严重出血者已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常常减少,且大多为M3a,而白细胞升高者多见于M3b及M3v,早幼粒细胞由于有大量颗粒,有时还伴大量柴束样的Auer小体,使细胞核观察不清,故又称为“雾细胞”。
染色体17q21含有维A酸受体(RAR)α基因,而15q24是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所在的位置,95%以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t(15;17),所形成的融合基因有两种形式:①PML/RARa,位于15P 及它的互补位置,②RARα/PML,位于17P-,前者见于所有的M3型患者,后者则见于2/3的M3型患者,PML 在 15号染色体基因断裂点有3种,分别为长型,短型及变异型,长,短型皆对ATRA治疗反应好,但短型的预后仍差于长型,而变异型对ATRA敏感性差,且常伴其他的细胞遗传学异常,预后最差,APL还有非t(1 5;17)的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如t(5;17)(NPM/RARα,t(11;17)(PLZF/RARa),此两种类型的APL对ATRA耐药,预后差。
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OL,M4) 粒-单系二种细胞以不同比例同时存在于骨髓和周围血中,包括:①M4a: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②M4b: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③M4c:原始细胞既呈粒细胞系,又呈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④M4E:除上述任一项条件者,同时存在5%~30%的细胞伴粗大而圆的嗜酸颗粒及着色较深的嗜碱颗粒,前者电镜下无中心晶体样结构。
AMMOL占AML的5%~10%,年龄中位数40~45岁,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血白细胞大多升高,其中20%~25%>100×109/L,CNS-L,齿龈及皮肤浸润多见。
M4E几乎均有inv(16)(p13;q22),导致编码平滑肌肌球蛋白链基因(MYH11)和编码核结合因子β单位基因(CBFβ)发生融合,即MYH11/CBFβ10%的无嗜酸细胞增多的M4也可检出MYH11/CBFβ长期临床CR的M4E患者,其MYH11/CBFβ仍可存在。
M4E易累及CNS,故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全身用大剂量阿糖胞苷可降低CNS-L的发生率,M4ECR率高,预后相对较好。
少数M4型合并血嗜碱粒细胞增多,骨髓常有三系病态造血及环状铁幼粒细胞,伴t(6;9),预后差。
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M5) 骨髓原始单核细胞≥80%,称未分化型,即M5a,原始单核细胞<30%,称分化型,即 M5b。
AMOL占AML的2%~10%,M5a患者年龄偏小,75%<25岁,M5无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但常累及第11号染色体,如t(11;9),t(11;17),t(11;19),11q23平衡易位,与混合白血病(MLL)基因有关,MLL基因的氨基端分别和9号染色体的AF9基因及19号染色体的DNL基因融合。
50%的AMOL有髓外病变,包括CNS,皮肤及齿龈等,肝脾肿大多见,CNS-L发生率为3%~22%,血白细胞常明显升高,10%~30%伴白细胞血症,DIC的发生率也较高,以往仅次于APL,ATRA应用后DIC的发生率可能已跃居AML的首位,部分AMOL患者可伴蛋白尿,甚至肾功能不全,可能与血清溶菌酶水平升高而损伤肾有关,AMOL的CR期较短,预后差。
6、红白血病(M6) 当骨髓中红系细胞>50%,或红系细胞>30%,但其中15%以上为形态异常的幼红细胞,上述两种情况之一伴原粒细胞或原始单核细胞≥30%(非红系细胞计数即可),即为红白血病,幼红细胞常伴胞质空泡,核异常及类巨幼变。
M6占AML的5%以下,年龄多>50岁,男性多于女性,几乎均有明显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不少病例属继发性白血病,包括从MDS转化而来,故预后差,有报告1/3病例有骨痛,部分骨痛病例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可伴高丙种球蛋白血症。
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MKL,M7) 骨髓原始巨核细胞≥30%时,并经免疫分型或电镜血小板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证实,若骨髓“干抽”,有骨髓纤维化,则需行骨髓活检,经免疫组化证实有原始巨核细胞增多。
M7占AML的5%以下,是AML中最少见的类型,临床表现和其他AML相似,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少见,周围血细胞常减少,但30%患者的血小板>100×109/L,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常明显升高,部分病例放射学显示骨硬化及骨溶解,此在急性白病中罕见。
此外,尚有一M0亚型,血及骨髓中出现原始细胞,无Auer小体,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难以诊断为AML,但免疫表型检查有髓系表型,CD13,CD33阳性,髓过氧化物酶阳性,CD34也阳性,表明白血病细胞来自髓系,细胞遗传学检查常伴5q-,或7q-,患者白血病细胞常有多药耐药基因表达,化疗反应较差。
鉴别诊断
需和AML鉴别的有下列疾病: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临床上二者相似,仅症状和体征的频度和程度上有所差异,如浸润表现ALL更为常见及显著,形态学检查可区分大部分AML和ALL,困难者加做细胞化学检测,绝大多数病例可确诊,少数病例需行免疫表型检测鉴别,仅极少数病例还需进一步经细胞遗传学(或)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2、类白血病反应
常见的类白血病反应表现为血白细胞升高,伴少数中,晚幼粒细胞,骨髓显示粒系左移,因此类似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少数类白血病反应,血液学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片中出现原始细胞,骨髓原始细胞也明显增多,甚至>30%,称之类急性白血病反应,鉴别点为有原发病(各种严重感染,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积分明显升高,原始细胞短期内数量有明显波动,且无Auer小体,血液学改变随原发病好转,控制而逐渐恢复正常。
3、再生障碍性贫血(AA)
主要和非白血病性白血病及低增生性AML鉴别,根据AML浸润的临床表现及骨髓检查(包括活检)不难区分。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IM有和急性白血病类似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血片中如有较多的异常淋巴细胞,有时和ALL或AML可混淆,通常经检查血清EB病毒标志物,嗜异性凝集试验及骨髓象可鉴别,此外,IM病程有自限性,4周左右即恢复正常。
5、恶性组织细胞病(MH)
此外,AML有时尚需和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贫血鉴别,尤其是M6型,因为二者骨髓中红细胞系均有巨型变,根据AML骨髓中>30%的原始细胞存在,及叶酸,VitBl2治疗3~4周无效,可明确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