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特有的临床症状,不难诊断,诊断标准中重要的是血中肾素和血管紧张素值低,而醛固酮呈高值,血中皮质醇正常或尿中17-KS,17-OHCS正常,高血压并发周期性瘫痪及手足抽搐症时,或血清钾3mmol/L以下和尿排钾20mmol/d以上,就应疑为本病。
1.呋塞米,直立位刺激试验 早晨空腹安静卧床静脉注射呋塞米1mg/kg,以后保持2 h直立位,测定注射呋塞米前后的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2种值一般无改变,但有时醛固酮值上升,原因为应激性ACTH增加,刺激醛固酮分泌。
2.限制食盐试验(limiting salt test) 每天食盐限制2g以下,共5~7天,测定限制食盐前后早晨安静时的血浆肾素及醛固酮含量,正常人肾素活性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者无明显变化。
3.ACTH刺激试验(ACTH stimulating test) 正常人用ACTH 6h后,血浆醛固酮含量比刺激前增加2倍以上,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较显著,用地塞米松抑制内源性ACTH,对外源性ACTH刺激使醛固酮升高较明显, 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增加更显著。
4.DOCA刺激试验(DOCA stimulating test) 健康人用DOCA(醋酸脱氧皮质酮)后钠潴留,循环血浆量增加,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受抑制比试验前降低50%以下,但原发性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浆肾素无 变化,醛固酮有轻度升高的倾向,也可用9α-氟氢可的松口服代替DOCA。
鉴别诊断
需要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进行鉴别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原发性高血压发生低血钾: 原发性高血压病服用利尿药治疗未曾补钾时可出现低血钾,肌无力,鉴别时需停服利尿药并补钾后,原发性高血压者血钾恢复正常。
2.肾缺血性高血压继发醛固酮增多:肾缺血性高血压较原醛时高,高血压的进展较快,有时在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静脉肾盂造影,可见患侧肾显影和消失均延迟,血浆肾素活性增高,是产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的原因,体内钠丢失,过多(出汗,腹泻,肾小管酸中毒等)血容量减少时均可发生生理性肾素-醛固酮分泌增多,亦可发生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3.恶性高血压: 血压极高,发展快,因毛细血管痉挛,肾脏普遍缺血,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分泌增高并继发醛固酮增高,高血压常伴有视网膜病,视网膜有渗出,大量出血及视盘水肿,视力障碍,同时伴有肾功能减退,氮质血症,血尿素氮增高,一般无碱中毒,血钠亦不高。
4.肾潴钠过多综合征即Liddles综合征:有家族性,肾小管保留钠的能力特别强,钠钾交换过于旺盛,钾消耗过多,出现高血压,低血钾,高血钠,碱中毒及尿排钾量增高,醛固酮分泌不增多反而减低,给予低钠饮食,螺内酯(安体舒通)都不能降低血钠,地塞米松亦无效,可用氨苯蝶啶(triamterene)治疗,直接抑制远球肾小管钠的回吸收,并减少钾的排泄,同时补充氯化钾,可使血压正常,纠正低血钾,改善临床症状。
5.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
(1)11-羟化酶缺乏:先天性11-羟化酶缺乏时,11-去氧皮质酮和11-去氧皮质醇的增多,二者皆有潴钠排钾作用,可引起高血压,同时还可有性征异常。
(2)17-羟化酶缺乏:17-羟化酶缺乏时,皮质酮及11-去氧皮质酮合成增多引起高血压,血钠增高,血钾降低,性发育障碍,男性外生殖器表现为女性。
6.肾小球旁器增生症(即Bartter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低血钾,碱中毒,血钠,氯均低,以及多饮,多尿,脱水,便秘,婴儿期可有呕吐,生长障碍,但血压正常,血中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增高,醛固酮浓度亦增高,同时有前列腺素的分泌增多,病理所见有肾小球旁器增生及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增生,血中电解质紊乱和激素分泌增多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治疗中曾用醛固酮拮抗剂和肾素抑制剂(甲基多巴)效果短暂;用前列腺素抑制剂如吲哚美辛(消炎痛),阿司匹林,可使症状消退,电解质紊乱恢复正常,有人认为,肾脏产生前列腺素过多是致病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