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血常规及血沉
贫血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在病情活动期,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
2.大便常规
粪便中有血,脓和黏液,大便培养和孵化,无痢疾杆菌,溶组织阿米巴,血吸虫卵和毛蚴等特异性结肠炎的病原体。
3.生化学检查
由于第Ⅷ因子活性增加,加速了凝血活酶的生成,可致高凝血状态,血小板数可明显升高,严重者血清白蛋白降低,a1和a2球蛋白明显升高,在缓解期,a2球蛋白增加,常为病情复发的信号,本病发作时如γ球蛋白下降,常提示预后不良,严重病人可有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可出现低血钾症。
4.免疫学检查
类风湿因子阴性,但当与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风湿病相重叠时,类风湿因子,LE细胞,抗核抗体或其他自身抗体均可为阳性,IgG可正常,也可降低,IgA可升高,也可降低,约半数病人E-玫瑰花结形成数降低,PHA试验降低,HLA-B27为阳性。
5.小儿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室检查
包括大便常规和培养以及完整的血常规,小儿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时,可出现血沉增快,白细胞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明显增高,γ-球蛋白下降,免疫球蛋白IgE减少,T细胞及T细胞亚群数目下降,提示患儿病变部位有免疫复合物存在,急性期反应物(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类黏蛋白水平)在克罗恩病患儿中90%升高,而在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在炎症性肠病的活动期,可见到多形核粒细胞在炎症的肠段区域有积聚现象。
6.X线检查钡剂灌肠
可见受累段结肠袋变浅,消失,边缘光滑或毛糙不齐,多数浅小溃疡可使肠边缘显示有很多细毛刺状突出,较大的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出现一连串大小相仿,形似揿扣底的溃疡小龛,但较少见,多见黏膜排列紊乱,粗细不一或模糊不清,亦可出现较深的溃疡,这种溃疡周围有一小圈透亮的黏膜水肿,中央有细点状钡剂存留,为溃疡所在的小龛,双重对比显示溃疡更为清楚,多数细小溃疡可使结肠边缘失去正常的光滑细线状态,而显得粗糙不平,如同一层细皱纹纸,细小突出的部位即为龛影,较大的溃疡可呈一排不透光的细小憩室状突至肠腔之外,正面观看呈密度较高的圆碟形,钡剂外围有一细圈透亮的水肿区。
7.乙状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和呈细颗粒状,并有多数形状大小不规则,深浅程度不同的溃疡,覆盖有黄白色或血性渗出物,晚期病人可有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假息肉形成,活检显示有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和纤维瘢痕,同时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和上皮变化等。
8.小儿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镜及X线检查
9.孕妇溃疡性结肠炎检查
一般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措施,均适用于妊娠病人,但应尽量减少X线检查,妊娠期如果为了制定治疗方案,认为必须检查时,应确保安全地实施乙状结肠镜检查,但禁忌全结肠镜检查,直肠镜检查也只是在必要时才考虑使用,尤其是在怀孕3个月内更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