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锥虫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展过程均有所不同,如冈比亚型感染后多无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几年,此阶段约半数有颈淋巴结病,初期多无“下疳”,淋巴血液期症状轻,脑膜脑炎出现较晚,进展缓慢,罗得西亚型潜伏期为2~3周,发病急,病情重,多有急性中毒症状,如发热高,消瘦明显,迅速衰竭,并有继发感染或心肌炎等,但淋巴结病较轻,自然过程常于6~9个月以内死于毒血症,脑膜脑炎可发生在早期,且进展迅速,但也有典型的睡眠病症状,尚未出现即死亡者,锥虫病按病程分三期:
1.初期:被感染性采采蝇叮咬2~3天后,局部皮肤红肿,伴疼痛及压痛,质地较硬,即锥虫性“下疳”,其直径约3~10cm,形成溃疡者罕见,经常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下疳”经2~4周后自行消散,挤压“下疳”,在挤出的水肿液中,有时可查见锥虫,只是在此阶段就医者甚少。
2.淋巴血液期:(锥虫血症期,Ⅰ期潜伏期一般为10天至3周,个别病例可长达5年,锥虫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时,可出现不规则或间歇型高热,伴随剧烈的进行性头痛,乏力,皮肤瘙痒,肌痛和关节痛;以及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可为局限性或全身性,冈比亚型多见于颈部,特别是颈后三角区,称Winterbottom征,罗得西亚型以锁骨上,腋窝与腹股沟等处为多,其部位不同可能与不同采采蝇叮咬习惯不同有关,肿大淋巴结直径为1~2cm,柔软无压痛,能活动,一般为多发。
发热期持续1周或更长时间后即间歇,随着锥虫抗原变异,产生免疫逃避而使发热定期再起,此期虫血症明显,发热可以很轻,特别是冈比亚型,暂时性皮疹可见于肤色浅的患者,多见于胸背及上腹部,一般在发病后6~8周出现,呈卵圆,环形,淡红色,数日后消退,随着疾病的进展,发热渐少,至晚期则极罕见,在此期间可出现不同器官的损伤,如致命性的心肌炎,以罗得西亚型为突出,脾脏中等度肿大者约占25%~50%,肝可肿大并有血清AST与ALT升高,患者易发生继发性支气管肺炎,也可有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萎缩,周期性腹泻,大便可有黏液和血,还可有贫血,外周水肿,腹水,心包积液及肺水肿,另外男性可有阳痿,育龄妇女可闭经或流产。
3.脑膜脑炎期(睡眠期,晚期,Ⅱ期):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即属于晚期,此时患者体重明显下降,不久即不能负担正常工作,头痛变为持续性,反应迟钝,出现嗜睡,并进行性恶化,例外的是夜间失眠,临床上引起脑膜脑炎,罗得西亚型见于病后2~6周,进展迅速,冈比亚型见于病后数月至数年,锥虫首先侵犯脑干与间脑,继而皮质,症状为性格改变,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面无表情,行动迟钝,言语吞吐,迟钝的感觉过敏(轻捏患者深部肌肉,需稍过一会儿才感疼痛,疼痛程度较正常重,即kerandel征),唇舌颤动,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并有妄想,狂躁,明显精神病表现,以及癫痫样抽搐等,舞蹈病样动作与共济失调多见于儿童,随病情进展出现肌强直,嗜睡,继之昏睡,昏迷,并伴有全身瘙痒,此阶段脑脊液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加,通常>100×106/L,末期多死于高度营养不良,肺部继发感染,癫痫持续状态或心力衰竭等。
凡从非洲流行区来的人发现锥虫性“下疳”,不规则发热,剧烈头痛,嗜睡,昏睡,淋巴结肿大,心动过速者均有助于诊断,确诊有赖于病原体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