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急性左心衰竭最常见的和最突出的症状,患者自觉呼吸困难,同时有呼吸费力和短促,外观可见胸部呼吸肌动作过度,频率加快及鼻翼扇动等表现。
(1)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急性左心衰的早期表现,多数是患者在夜间熟睡1~2h后,因胸闷气短而突然惊醒,需立即坐起,并有频繁咳嗽和喘鸣,咳出泡沫样痰,采取坐位后,一般数分钟后可逐渐缓解,否则,可呈心脏性哮喘持续状态,发展成为急性肺水肿,其发生机制:
①患者平卧后,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超过了左心负荷的限度,加重了肺淤血。
②卧位后,体静脉压降低,周围皮下水肿液被逐渐吸收,使循环血量增多,亦加重了肺淤血。
③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一方面使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量减少,影响心肌收缩力,使左心室排血量减少,故肺淤血加重;另一方面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加重了肺通气障碍,使心肌缺氧增加,严重影响心功能。
④平卧时,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少,加重了缺氧。
(2)端坐呼吸:患者平卧时出现呼吸困难,常常被迫采取坐位或半卧位,方能减轻或缓解,称为端坐呼吸,严重时,患者必须坐于床边或椅子上,两足下垂,上身前倾,双手紧握床或椅子边缘,以辅助呼吸,减轻症状,发生机制主要是循环血液在体内的重新分布。
①肺血容量的影响;卧位时,原来在下肢及腹腔内小静脉的血液由于体位的改变,更多地回流到心脏和肺循环,可使肺血容量增加数百毫升,而坐位时,上半身的血液由于重力作用,部分转移至腹腔及下肢,回心血量减少,肺淤血减轻。
②肺活量的变化:卧位时,由于膈肌抬高,肺活量明显降低(平均降低25%),而端坐位时,肺活量较卧时增加10%~30%。
(3)急性肺水肿的呼吸困难:老年人心源性肺水肿是由于肺毛细血管滤过压急剧,而且持续增高及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伤的结果,其呼吸困难是因:
①肺间质水肿:毛细血管内液体大量外渗而不能被淋巴组织所吸收,液体首先外渗到肺间质,使肺泡受挤压,肺泡内气体难以弥散入肺毛细血管,缩小了气体交换的有效面积,导致低氧血症,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肺间质的液体还可以压迫细支气管,使呼吸困难加重,发出有如哮喘的哮鸣音,称为心源性哮喘。
②肺泡内水肿:在肺间质水肿期如未采取应急措施,病情可进一步发展,液体外渗到肺泡内,使肺泡内充满含有血浆蛋白质的渗出液,由于呼吸搅动而形成泡沫,加之细支气管黏膜肿胀,故可引起肺泡及细支气管的阻塞,严重地影响气体交换,加重低氧血症,肺泡内液体还使其表面张力降低,肺顺应性进一步减低,肺组织的弹性阻力加大,通过神经反射使呼吸频率加快,为协助肺呼气与吸气,呼吸肌必须增加工作量,用力呼吸,结果导致肺耗氧量增多,进一步加重缺氧,使患者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
2.咳嗽
在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时,一般仅有平卧时咳嗽,同时咳出泡沫痰,坐起后可缓解,在急性肺水肿期,咳嗽频繁,咳出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发作严重者可见大量稀薄泡沫状液体从口鼻涌出,这是由于严重肺淤血时,血浆和红细胞渗入肺间质及肺泡内所致。
3.发绀
急性左心衰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发绀,多先于口唇,耳垂及四肢末端,急性肺水肿时多有末梢性发绀,这是由于肺淤血时,肺间质及肺泡内水肿,影响了肺的气体交换血红蛋白氧合不足,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所致。
4.陈-施呼吸
即潮式呼吸,呼吸有规律性改变,由停止逐渐加深加快,到达顶峰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直至再停止,多见于急性肺水肿,提示预后不良,这是由于急性左心衰竭时,左心室排血量减少,使脑供血不足,脑缺血缺氧,而使呼吸中枢的敏感性降低,在呼吸减弱减慢后,血中二氧化碳储备到一定浓度,方能兴奋呼吸中枢,促使呼吸加深加快,待血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后,呼吸中枢又转入抑制状态,呼吸又减弱减慢以致停止。
5.神志状态
急性左心衰竭时由于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使患者非常痛苦,患者端坐位呈现烦躁不安,表情极度焦急,面色灰白,由于缺氧状态的应急反应,患者可大汗淋漓,皮肤湿冷,持续时间较长,则可因严重缺氧和心输出量锐减,导致血压下降,脉搏细弱,神志由清醒转向意识模糊,昏睡状态,最终昏迷,发生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6.体征
面色青灰,发绀,端坐呼吸,四肢厥冷,脉细弱,可有交替脉,心界向左或左下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S1低钝,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失常,特别是舒张期奔马律的出现,是急性左心衰竭重要的体现,它的出现是由于左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左室舒张压增高,左心房压增高,使左室快速充盈期受阻所致,在早期血压可能增高,但这种反应持续时间不长,由于泵血功能严重不足,患者呈低血压,或血压完全不能测到,两肺可闻及水泡音及哮鸣音,急性肺水肿形成时,两肺满布水泡音,哮鸣音及如沸水样的咕噜音,若啰音仅局限于单侧,特别是局限于左侧者,应警惕是否由肺栓塞引起。
7.休克
是急性肺水肿的终末期表现,表现为血压下降或血压测不到,对升压药物反应迟钝,直到不能维持,四肢冰冷,尿量极少或无尿,意识模糊,呼吸加快,此时肺部啰音可减少,但预后更加凶险,这是由于泵血功能均不足,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回心血量也减少所致,最终心律及呼吸均严重紊乱,濒于死亡。
根据心输出量的不同,临床上将急性肺水肿分为2型:
Ⅰ型:高输出量性肺水肿,临床上较多见,临床特点是血压常高于发病前,并有循环加速,心输出量增多,肺动脉压及肺毛细血管压显著升高等表现,此类患者多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或退行性瓣膜病(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梅毒性心脏病,输血输液过多过快等引起的急性肺水肿,此时,患者的心输出量增高是相对的,实际上比发病前有所降低,只是较正常人安静状态下的心输出量为高。
Ⅱ型:低输出量性肺水肿,临床特点是血压不变或降低,心输出量减少,脉搏细速,肺动脉压升高等,此型患者见于急性广泛心肌梗死,弥漫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及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肺水肿。
上述分型对急性肺水肿的临床治疗抢救有重要指导意义,Ⅰ型急性肺水肿采用减轻前负荷的治疗措施有效,如血管扩张剂,快速利尿剂,止血带结扎四肢等,Ⅱ型急性肺水肿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可有暂时效果,但易引起低血压甚至发生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