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真菌性肠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临床病例多数被漏诊或误诊,有些直到尸检时才被发现,一是由于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缺乏特征性表现,少数甚至无明显腹 泻,如曲菌肠炎;二是由于实验室检查中具确诊意义的项目不多,有些项目又难以推广应用,因此,真菌性肠炎的诊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结合临床经验作综合分析。
1.临床诊断
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具有地方流行性,患者多为流行区居民或曾去流行区旅行,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发 病,如念珠菌,曲菌,若临床表现不能用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来解释,抗生素治疗反而使症状加剧,腹泻迁延不愈,同时还存在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基础疾病或其 他诱因如广谱抗生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等,应考虑真菌性肠炎的可能,及时作粪标本病原学检查或肠镜活检,对腹泻伴有鹅口疮的患者更不可忽视,必要时应用抗真菌药做诊断性治疗。
2.病原学诊断
包括真菌形态学检查和真菌培养,若粪标本直接镜检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并排除污染因素可确诊为真菌性肠炎,仅有少量孢子则可能为正常带菌,意义不大,真菌 培养需连续3次阳性并为同一菌种,结合临床方可确诊,对于双相型真菌,需分别在25℃和37℃条件下培养并染色镜检,以鉴定真菌形态,或进一步做动物接种 试验以鉴定真菌的致病性。
3.病理学诊断
通过临床诊断和病原学诊断仍不能确诊的患者,肠镜活检是最后手段,在病理切片中找到菌丝和孢子,是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且曲菌,毛霉菌等真菌感染的病理变化又颇具特征,有诊断意义,肠活检结果还可经动物接种试验出现类似病理改变,来加以证实。
4.免疫学诊断
以检测真菌循环抗原最具诊断意义,但往往因交叉反应而不能确定菌种,试验阳性提示曾经感染,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对急性感染的诊断价值不大,特异性检测则常常由于患者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而出现假阴性,应用范围有限。
鉴别诊断
1.真菌性肠炎
与常见腹泻病的鉴别细菌性痢疾是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地丝菌肠炎不易与之鉴别,局限性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则容易与组织胞浆菌肠炎混淆。
(1)霍乱:大流行现已少见,多为局部暴发流行,患者有剧烈吐泻,吐泻物呈米泔水样或黄水样,无腹痛,不发热,常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和微循环衰竭,吐泻物直接镜检可见大量呈鱼群样运动的弧菌。
(2)细菌性痢疾:终年均有发病,多见于夏秋季,主要病变是结肠的化脓性炎症,患者呕吐少,常有发热,腹泻伴腹痛,里急后重,左下腹压痛,大便混有脓血,镜检可见红细胞,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3)阿米巴痢疾:以散发为主,患者常隐匿起病,腹泻轻重不一,毒血症少,腹痛与里急后重不明显,与真菌性肠炎颇为相似,但粪便与脓血不混合,典型者呈果酱样,腥臭,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可见吞噬红细胞的阿米巴滋养体和夏科-雷登结晶,乙状结肠镜检见肠黏膜散在溃疡,边缘整齐,充血隆起,溃疡间黏膜正常,溃疡涂片或活检可见滋养体。
(4)伤寒与副伤寒:副伤寒丙可呈胃肠炎型发作,但病程短,预后好,多在3~5天内恢复,伤寒与副伤寒甲,乙以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为主,可伴有腹痛,但腹泻少,血或骨髓培养有伤寒或副伤寒杆菌生长即可确诊。
(5)局限性肠炎:或称Crohn病,通常病史漫长,有明显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现象,X线钡餐显示病变以回肠末端为主,有边缘不全的线条状阴影,病变呈节段分布,间以扩张的肠曲,即所谓脱漏征。
(6)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病变以乙状结肠,直肠最为严重,或累及整个结肠,肠镜检查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黏膜松脆易出血,粪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晚期病例X线钡餐显示结肠袋消失,肠管呈铅管样变化。
(7)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性肠炎:两者均常出现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多引起假膜性肠炎,其特征是结肠黏膜深处坏死性炎症,出现渗出性斑或形成大片假膜,病原学检测可以鉴别。
(8)其他腹泻:过敏性腹泻有进食鱼虾或接触变应原史,既往有类似药物性腹泻有服用泻药史;酶缺乏性腹泻有遗传病家族史,通过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粪病原学检查,均不难鉴别。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通常以粪标本中找到病原体为主要鉴别依据,而对于真菌性肠炎,即使粪培养有真菌生长,仍难以确诊,因为粪标本很容易被真菌污染,而且,有些真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
2.不同类型真菌性肠炎
之间的鉴别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为地方性流行病,在我国少见,鉴别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