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检查
  • 常见检查项目
  • 参考价格
  • 查看
展开

1.血象

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大多在20×109/L以下,少数也可降低,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增高,可达60%~97%,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在小儿病例中,年龄越小(尤其5岁以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异型淋巴细胞按Downey分型可分为3型:

(1)Ⅰ型(空泡型):细胞大小中等,边缘不整齐,核成熟,偏心,椭圆形,肾形或分叶,核周围有苍白区,胞浆嗜碱深染,含有空泡,可有少量嗜亚尼林蓝颗粒。

(2)Ⅱ型(不规则型):细胞较大,形态不规则,核圆形,核染色质较粗,胞浆嗜碱性较轻,无或极少空泡,有时酷似正常单核样。

(3)Ⅲ型(幼稚型):与空泡型相似,但核形态幼稚,染色质细,核仁1~2个明显,酷似幼稚细胞。

2.骨髓

淋巴系细胞正常或增多,可有异型淋巴细胞出现,但不及血中所见者多,原始淋巴细胞不增多。

3.免疫学试验

(1)嗜异性抗体;主要为绵羊和马红细胞凝集素,属IgM,出现较早,于3~4周内达高峰,嗜异凝集试验阳性率与年龄有关,5岁以下大多阴性,随年龄增长,其阳性率有上升趋势,阳性时必须做牛红细胞或豚鼠肾吸附试验,以与正常血清,血清病,白血病,霍奇金病及结核病等鉴别,传单病人嗜异凝集试验可被牛红细胞所吸附而不被豚鼠肾所吸附,正常人,血清病等病人之嗜异性凝集素则均可被牛红细胞及豚鼠肾吸附后转阴性,单滴试验(monospot test):用甲醛化稳定之马红细胞代替嗜异凝集试验之绵羊红细胞,可提高敏感性及特异性,阳性率可达90%以上,方法简易。

(2)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 ①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VCA)抗体,其IgM部分在早期即增高,数周后消失;IgG部分在2周时达高峰,终身存在,但滴度较早期为低,两者阳性率为100%, ②膜抗原(MA)抗体,达高峰时间较晚,但长期存在,滴度不变, ③早期抗原(EA)抗体,其弥散部分(D)抗体于70%~80%的急性期病人中暂时增高,持续3~6个月,限制部分(R)抗体在疾病的稍后期出现,持续2个月~3年,可能与疾病迁延及复发有关, ④核抗原(NA)抗体,其非补体结合部分可起病后不久即较高,补体结合部分则需在1~2个月后才出现,但所有患者均长期含此抗体,阳性率为100%,临床上常测VCA-IgM用作诊断。

(3)其他:自身抗体主要也属IgM,可在急性期短暂出现,滴度很低,临床上最主要是抗i抗体,如滴度增高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其他尚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淋巴细胞毒性抗体等, 做X线胸片,B超,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可发现肝,脾,淋巴结肿大,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部次之。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