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老年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老年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老年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症状 常见症状 出血倾向 呼吸困难 恶心 凝血障碍 便血 惊厥 蛋白尿 昏迷 低血压 发绀

DIC发生后其主要症状,体征与原发病有关,应强调DIC为一动态发展过程,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有很大差异,根据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不同状态可分为3期。

1.高凝期:

往往仅在实验室检查时发现血液凝固性增高,急性型很难发现,慢性型较明显。

2.消耗性低凝期:

(1)出血:由于血浆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临床上可见出血症状明显,其特征是出血的广泛程度和严重程度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出血常见的部位是皮肤,肾,胃肠道,穿刺,手术部位和术后广泛渗血等,早期有出血点,瘀斑,晚期可见大量瘀斑等。

(2)微血管栓塞:因受累血管不同而症状各异,皮肤可见出血性坏死或手指足趾坏疽;肾受累可引起血尿少尿尿闭肾小管坏死急性肾衰竭;肺内微血管受累可出现呼吸功能不全,急性Ⅰ型呼衰多见;脑部受累可引起脑缺氧水肿,临床上可出现嗜睡惊厥甚至昏迷等表现。

(3)休克:是DIC较早出现的症状,用原发病不易解释,抗休克治疗效果较差,其原因主要为:

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

②DIC时,Ⅻ因子被活化,生成激肽释放酶,缓激肽使小动脉扩张,血浆渗出,循环血容量下降;

③低凝状态引起出血使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④血液浓缩,血浆黏稠度增加;

⑤纤溶时裂解出的纤维蛋白肽A(FPA)和B(FPB)可使小血管痉挛,加重休克。

(4)微血管病性溶血:DIC时微血管内出现纤维蛋白丝,导致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出现红细胞变形,碎片,严重时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继发纤溶期:

临床出血广泛且严重,主因消耗大量凝血因子,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且继发纤溶亢进,FDP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作用,加重出血,而休克,酸中毒也使疾病继续恶化。

4.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

(1)急性型:发病快,数小时或1~2天,出血症状重,病情凶险。

(2)慢性型:病程可达数月,很少有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血小板计数减少,FDP增高,3P试验阳性等。

应具有引起DIC的基础疾病;符合DIC的临床表现;有实验室诊断依据,1994年第五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DIC诊断标准可供参考。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