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科室:内科 心内科
治疗方式:药物治疗 对症治疗 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终身用药
治愈率:75%
治疗费用:终身用药,费用不详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西医治疗
对冠心病的治疗要树立心肌缺血总负荷的概念,只要有心肌缺血,无论有无症状,均应积极治疗。目的在于消除心肌缺血而不是限于缓解症状。治疗措施可从减少心肌耗氧和解除冠脉痉挛两方面加以考虑。
1、控制易患因素 有效的控制糖尿病、高血压病、高凝状态及高脂血症,戒烟酒,合理饮食,对防治SMI是至关重要的。
2、抗心肌缺血药物 治疗心绞痛的各种药物对SMI都有效。β阻滞药对心肌耗氧增加(发作前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所致的SMI最有效,尤其是控制午前发病者疗效更突出。扩血管剂对冠脉痉挛所致者有较好的效果。在钙拮抗药中,硝苯地平(硝苯吡啶)因作用时间短和增加心率,疗效较差,多用地尔硫卓(硫氮唑酮)和氨氯地平。硝酸盐类对SMI很有效,但易发生耐受性,主张用硝酸盐类不过夜,以保证数小时的无硝酸盐类的间歇期。由于老年人SMI在夜间发作也有一定的频变,可以白天用硝酸盐类,晚间用钙拮抗药。若由心肌耗氧增加和冠脉痉挛所致的混合性心肌缺血者应联合用药,如氨氯地平和阿替洛尔合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独用药。SMI高峰多发生于晨起后数小时内,短效制剂应在病人晨醒后立即服用,长效制剂应在晚上临睡前使用,有利于控制SMI的发作。
3、介入手术治疗 药物疗效欠佳者应行冠脉造影,了解病变程度和范围,以便选择冠脉搭桥术,冠脉成形术或其他方法治疗。
预后
1、SMI预后与心绞痛相似 SMI由于无自觉症状,不能得到及时识别和治疗,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随访研究表明,普通人群患SMI(Ⅰ型)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5.7%~22.8%、心性死亡为5.8%~8.1%,而无SMI组分别为2.7%~2.9%和0.8%~2%,SMI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是5.7和4.1。心肌梗死后发生SMI(Ⅱ型)的1年病死率为27%,而心肌梗死后无SMI者仅占2.1%。不稳定性心绞痛伴SMI(Ⅲ型)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6%,需行冠脉搭桥者占27%,而无SMI者分别为3%和9%。这些事实说明,无论何种人群的SMI预后都比无SMI者差,应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另有研究表明,SMI病死率为27%,而心绞痛组为26%;心肌梗死伴SMI者病死率为24%,伴心绞痛者为23%;说明SMI的预后与有症状性心肌缺血相似,甚至更严重。
2、SMI预后的影响因素 心肌缺血的预后与有无症状无关,而主要取决于下述因素。
(1)心肌缺血持续时间:24h心肌缺血持续时间≥60min者心肌梗死发生率为24.1%、心性死亡为9.3%,而<60min者分别为7.4%和1.9%。以无SMI人群发生心肌梗死和心性死亡相对危险度为1,SMI则分别为5.5和6.6,其中<60min者分别为2.6和2.4,≥60min者分别为8.3和4.6,说明心肌缺血≥60min是影响SMI预后的重要指标。
(2)左心功能:在SMI中,左心功能不全者比心功能正常者差。Ⅱ型SMI伴左心功能不全者年病死率为5%~6%。
(3)冠脉病变:左冠脉主干病变、3支病变、低运动量诱发心肌缺血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
(4)类型:Ⅱ、Ⅲ型SMI预后比Ⅰ型差。心肌梗死后伴SMI者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属于高危人群,故心肌梗死恢复期应做动态心电图和负荷试验,以便估计预后。不稳定性心绞痛伴SMI同样易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即使治疗后症状缓解,只要有SMI存在,1个月内并发症明显增多,是近期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老年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