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病(fatal familial insomnia,FFI)是最近被确认的家族性人类prion疾病。
PrP基因突变
FFI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与129Met 178Asn单元型相关联,已证实无亲缘关系的5个家族的17例FFI病人有PRNP 178密码子突变,该密码子的单一等位基因的Asp被Asn替代(178Asn),另外,FFI病人PRNP基因129密码子Met/Val多态性也明显分布不匀,这种多态性在正常白种人群体中的分布是Met/Met 0.37,Met/Va10.51,Va1/Va10.12;而在FFI患者中则是Me/Met 0.82,Met/Val 0.18,Val/Va10,进一步分析还发现,FFI病人PRNP突变等位基因的129密码子都是Met。
可传递给小鼠
本病可传递给小鼠,但成功率比其他朊病毒病低,1986年发现本病后即试图将它传递给实验动物,曾用数例病人的脑匀浆接种多种实验动物,包括18种非人灵长类动物,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8月,日本学者立石润等和英国学者Collinge等几乎同时报道感染小鼠获得成功。
立石润等以1例FFI病人的丘脑匀浆脑接种19只NZW品系小鼠,该病人PrP基因密码子51和91间具24bp缺失,属于1992年Bosque等报道的FFI家族,同时以具有相同24bp缺失但无PrPsc痴呆病人的脑额叶皮质匀浆接种24只NZW小鼠作对照,实验组19只小鼠,1只于接种后不久,1只于接种218天死亡,14只于接种后397506天间发病,呈现海绵状脑病的典型症状,余3只观察620天仍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接种后218天死亡的1只小鼠无神经病理变化,但丘脑有极少量PrPsc沉淀;14只临床发病小鼠具有海绵状变性,星形细胞增生,神经元丧失以及PrPsc沉淀等特征病变,FFI接种小鼠临床表现和神经病理变化与CJD接种小鼠几无区别,只是丘脑PrPsc沉淀较其他人朊病毒病的原代接种小鼠显著,对照组在观察期内不同时间死亡或扑杀5只,检查既无海绵状变性等病变也无PrPsc沉淀,另19只观察620天仍健活,Collinge等以两例FFI病人的脑匀浆分别脑内接种两系表达人PrP的转基因小鼠——Tg110和Tg152,Tg110和Tg152人PrP的表达水平不同,分别是正常人脑表达水平的50%和200%,接种的病人脑匀浆的各组转基因小鼠均有1只或1只以上发病,Tg152感染的发病率较高(表1);潜伏期为438~641天,从出现神经症状的至濒死期(扑杀)的病程为19天,平均3.8±1.1天,对照转基因小鼠观察700天仍健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病鼠皮质,深部灰质和白质呈现神经元海绵状空泡化,星形细胞弥漫性增生,对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着色明显增强,淀粉样蛋白沉淀刚果红染色和Pr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为阴性;年龄匹配的转基因小鼠的对照脑则仅显示老年性变化,以FFI接种鼠脑匀浆作免疫印迹,无论是用对人PrP特异的单抗3F4还是用对人和小鼠均可起反应的多抗R073,所有被检小鼠均为阴性;而在相同条件下检查CJD接种的转基因小鼠则为阳性,PrP检测阴性提示小鼠发病可能不是PrP的直接神经毒性作用,而更可能是正常PrP机能丧失所致。
FFI患者脑内PrPsc的水平低
FFI患者的脑匀浆中含PrPsc,但水平比CJD等朊病毒病低,Medori等检查5例,4例阳性,以蛋白酶K处理后作Westen印迹产生29和27kDa 2个主要片断,而散发性CJD则恒产生29,25和21kDa 3个主要片断,Monar等报告,FFI产生28和26kDa 2个主要片断,底片长时间曝光后另可见一19kDa的次要片断,FFI PrPsc的模式是否也和其他家族性朊病毒病不同,即为FFI所独有,尚有待研究确定,其抗蛋白酶PrP的量似乎与病程相关,而和各脑区病损的严重程度无关;因为它在FFI病人的丘脑中的量并不显著高于其他脑区,而在1例丘脑无组织学病损患者的基底神经节内却大量存在。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组织病理学以丘脑萎缩为主(表2),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核恒严重受侵,丘脑中央内侧核和枕核也经常受害,其他丘脑神经核是否受累则变化不定,皮质通常显示极轻度至中度的星形神经胶质增生,且累及深层,并延伸至浅在的白质,被检病例中,只两例见广布的海绵层水肿,这两例病程较长(2532个月),也具有周期性的EEG;一例病程13周的病人灶性海绵层水肿局限于海马回下脚,下橄榄体常严重萎缩,小脑皮质则仅呈极轻度至中度的萎缩,其他脑区一般正常,受检的14例中,4例基底神经节有极轻度的神经胶质增生,1例上丘有中度神经胶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