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什么症状,应该怎么治疗和护理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疾病常识
诊断方法
治疗方案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

病毒感染(35%):

以病毒为主,可占原发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支原体和细菌较少见,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混合感染。

鼻病毒(rhinovirus):有100余种不同血清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分离需特殊方法,两者皆为常见的病原,其感染症状局限于上呼吸道,多在鼻部。

柯萨基病毒(parvovirus)及埃可(ECHO)病毒:此类病毒均微小,属于微小病毒(Picomavims)常引起鼻咽部炎症。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分甲,乙,丙三种血清型,甲型可因其抗原结构发生较剧烈的变异而导致大流行,估计每隔10~15年一次,乙型流行规模较小且局限,丙型一般只造成散发流行,病情较轻,以上三型在小儿呼吸道疾病中主要引起上感,也可以引起喉,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分4种血清型,1型称“红细胞吸附病毒2型”(HA2);2型称“哮吼类病毒”1型(HA1),往往引起细支气管炎或肺炎,也常出现哮吼;3型为地方性流行,全年均可发生,传染性强,能引起婴儿气管炎和肺炎,多数1岁内可感染;4型又称M-25,较少见,可在儿童及成人中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仅有一型,对婴幼儿呼吸道有强致病力,可引起小流行,1岁以内婴儿约75%左右发生毛细支气管炎,30%左右致喉,气管,支气管炎及肺炎等,2岁以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减少,5岁以后,仅表现为轻型上感,下呼吸道感染明显减少,以上所述后三种病毒均属于黏液病毒,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以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及冠状病毒较为多见。

腺病毒(adenovirus):有41种不同血清型,可致轻重不同的上呼吸道感染,如鼻咽炎,咽炎,咽-结合膜炎,滤泡性结膜炎,也可引起肺炎流行,3,7型腺病毒可持续存在于上呼吸道腺体中,可引起致死性肺炎,第8型腺病毒容易在学龄儿童中引起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第3,7,11型可致咽,结膜炎,1979~1983年夏季曾由于游泳在北京引起3,7型腺病毒咽结膜热流行。

支原体感染(10%):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又名肺炎原浆菌或胸膜肺炎样微生物(简称PPLO),不但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多见于5~14岁小儿。

细菌感染(15%):

常见细菌:仅为原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的10%左右,侵入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卡他奈瑟球菌,是鼻咽部常见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但次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抵抗力下降(20%):

营养不良,缺乏锻炼或过度疲劳,以及有过敏体质的小儿,因身体防御能力降低,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特别在消化不良,佝偻病以及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或后天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并发这类感染时,往往出现严重症状,在气候改变较多的冬春季节,更易造成流行,必须指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发展不但取决于侵入的病原体种类,毒性和数量,且与宿主防御功能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如居住拥挤,大气污染,被动吸烟,间接吸入烟雾,均可降低呼吸道局部防御能力,促使病原体生长繁殖,故加强锻炼,改善营养状况与环境卫生对预防上感十分重要。

发病机制

小儿由于防御功能不完善,易患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因而物理性的非免疫防御功能就较成人为差,分泌型IgA生成不足使气道易受微生物侵袭,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雾滴,或经污染的用具进行传播,常于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受寒,劳累,淋雨等情况,原已存在或由外界侵入的病毒和(或)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导致感染,此外,由于支气管高反应性的存在,致使部分婴幼儿因呼吸道感染等因素而诱发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对一极速问医生我要提问